房锐地域文化研究与杜甫研究的新创获——《杜甫与地域文化》简评房锐本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在杜甫及杜诗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萧涤非主编、张忠纲终审统稿《杜甫全集校注》、谢思炜《杜甫集校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张忠纲《诗圣杜甫研究》、林继中《杜诗学论...
刘明华学者,长者,诗人——张志烈先生学术研究五十年感言刘明华张志烈先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五十年。在学术研究上,义理辞章考据兼善,在初唐四杰、杜甫、苏轼研究上贡献突出。在教学上,教书育人,深受学生爱戴。在诗歌创作上,才华横溢,作品丰硕,师友间的...
孙微杜甫《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创作时地考辨孙微关于杜甫《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的创作时地,宋以来的旧注多有失误,如赵次公将此诗编于潭州诗内,黄鹤以为是杜甫由秦州至同谷途中道经两当所作,黄生又主张将此诗编于成都诗内等等。当代学者李济阻等又提出此诗...
陈道贵杜甫涉佛诗歧解辨证三题陈道贵本文就《巳上人茅斋》之“天棘”、《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之“双峰”“七祖”何指歧解以及《望兜率寺》“不复知天大,空余见佛尊”寓意歧见作梳理考辨。“天棘”当与佛教有关,《鹤林玉露》之说不可轻易否定。《望...
陈露露严武“三持节”考论陈露露杜诗云“三掌华阳兵”“主恩前后三持节”,指出严武三次节度蜀中。对此问题,杜诗宋人注(赵次公、黄鹤)或近于真相,或偏离事实,都对后来注家及研究者有源头性的影响。本文在宋注基础上,参合众说,加以调和,提出自己的看法。杜诗...
孟祥娟杜甫与韦氏家族交游考孟祥娟在唐代杜氏家族最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一生经历中,韦氏族人与他的交往值得重视。在杜甫现存诗文中,共有近三十首诗记载了他与二十余位韦氏人物的交往。自前辈宦达,至后生晚辈,姻亲故友,他乡新知,都在杜甫的生命中留下了足迹。有雪...
邓小军唐授杜甫左拾遗告身考——兼论唐代的皇帝直接授官邓小军本文从唐授杜甫左拾遗告身的相关文献记载,告身敕词、御宝与唐代皇帝的直接授官,唐授官制敕格式有不书原官职之例,唐有行在官名称之例,以及唐宋元明有关伪造制敕之刑法规定等方面,考察唐授杜甫左拾遗...
张佩论宋人研究李白、杜甫诗失衡的深层原因张佩有宋一代,李白诗在结集、注释、评点三方面均不及杜诗发达,后两者起步尤晚。造成这种巨大差距的原因是:首先,宋人对李、杜诗风格及创作方式的理解比较偏执;其次,李、杜及其诗歌在宋代境遇截然不同;第三,宋代文人...
蔡锦芳乾隆与杜甫:诗称杜圣李谪仙,吾于甫也无间然蔡锦芳杜甫在乾隆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位诗人。乾隆通过关注、阅读、评说、赞美和学习杜诗,越来越深地走进了杜甫的诗歌世界。杜甫的忠爱忧国、谦虚不伐令他感动,杜诗的豪迈气势、诗史特性、律惊...
谷曙光俞凡天宝六载:杜甫诗歌嬗变的关节点(下)谷曙光俞凡历来谈论杜甫诗风诗旨,最多的便是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然而考察其早年诗作,并非向来如此。在杜甫一生的诗歌创作中,诗风是不断嬗变的,变是常态。杜诗之所以形成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具有深刻复杂的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