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当今人们在进行近体诗创作时,基本依照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所规定的近体诗声律规范,除使用四种基本句式、讲求“粘”“对”之外,还会注意采用常用的拗救方法,并避免孤平、三平等句式。若作品违反这些标准,则往往会被视为“不合律”。对此很多人不加深究...
黄若然从先秦的诗乐时期起,音乐和文学之间蕴结着“诗言志、歌永言”的同源关系。在文学门类的交响总谱中,口头文学这一脉并非纯文学,而是综汇性的语言艺术,它的表演性和对话性使文本中持存着更加丰盈活态的音乐机制,诸如复沓、并置、韵脚等重复性的修辞手段皆与...
陈昌强在我国上古先民的信仰中,本来便存在着较为朴素的人与自然界生物转生转化的观念。秦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轮回转世、因果三生等概念逐渐成为世人的常识。“三生石上旧精魂”(袁郊173)式的转生故事构筑起的前世今生恩怨情仇的强大叙事,非常显明地参与...
杨建国引言在M.H.艾布拉姆斯绘制的文学理论图谱中,“世界”和“作品”“艺术家”“观众”一起构成了文艺作品的支撑点(Abrams6)。然而在20世纪文学理论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里,“世界”渐渐隐去,从俄国形式主义“技法”说到结构主义“自我指向”说,从...
蓝江在齐泽克的《事件》(Event)一书的开头,提到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命案目睹记》(4.50fromPaddington)的一个情节,两辆相对而行的火车都在一个车站停了下来,一位贵妇老太太正在车厢里享受下午恬静的时光,突然间,就在这个火车...
丁淑梅张冉冉《幽闺记》(《拜月亭》)是由南戏改编为传奇的经典之作,明刊版本众多且均附插图。学界于《拜月亭》研究多集中在版本系统、戏文传承等方面;近年来以《西厢记》《琵琶记》插图研究为代表,明清戏曲插图版画研究不断展开,而《拜月亭》插图及图文关系尚...
王健陈国恩在当下鲁迅研究界,“精神”一词出现得堪称高频,随手摘拾,便有《荒野过客:鲁迅精神世界探论》(孙玉石)、《探索者的精神形象》(孙郁)、《鲁迅与“五四”精神》(杨义)等,不胜枚举。张梦阳对鲁迅学的定义同样是以“精神”为核心:“鲁迅学史就是这...
TSLAContentsVol.39Issues222-227Nos.1-6,2019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研究中华造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管宁(2.1)论徐中玉文艺理论的研究风格和首创性成就周锡山(3.1)论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陈剑晖(4.1)“中国美...
李坚怀赵光亚《故事新编》堪称新文学史上一曲孤独的绝响,无论是对于鲁迅个人创作还是整个现代文坛都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鲁迅每每提及《故事新编》,总是心怀深深的不甘与遗憾,总是念念不忘地追踪溯源于《补天》,感叹其创作过程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诱发了原构思...
罗宁中国文言小说有漫长的历史和众多的作品,从汉代到清代,从轶事到志怪,文言小说写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是记录见闻。记录,是强调小说的成书是记录(record,report),而不是虚构(invent)或创作(create);见闻,是强调小说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