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柯斯坦利·卡维尔是美国著名的维特根斯坦研究者,同时也是第一个将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运用于戏剧及电影研究中的学者。卡维尔在戏剧批评方面的声誉主要来自于其对于莎士比亚戏剧的批评,这些分析最初散见于他的文集与讲演录中,其中最早的一篇《爱的弃绝:读李尔...
范昀引论:“后批判”时代的文学研究2015年,弗吉尼亚大学教授芮塔·菲尔斯基(RitaFelski)出版的专著《批判的局限》(TheLimitsofCritique,2015)无疑在学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在这部作品中,菲尔斯基对当下的文学研究提...
李国辉19世纪80年代以来,诗学史中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当自由诗在一个国家最初发生时,它摆出的是与旧诗律决绝的姿态,它的特征首先就是不拘格律,然而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由诗又积极与格律修好,开始讲究形式的规则。前一种状态可以称为“破格”,后一种...
王云人类社会只要存在一天,便会有善行和恶行。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善行和恶行也即正义行为和不正义行为。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阿得曼托斯之口说,“正义是至善之一,是世上最好的东西之一”(郭斌和等译56),“[……]正义确是最善”(54)。正义是最大的...
姚华戏仿概指对文本带有戏谑意图的模仿和改写。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解构权威”“颠覆已知”的理论自觉,以及消费社会的娱乐狂欢,各类“大话”“恶搞”式创作频繁出现在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中,以至戏仿往往被认为是当代文化的一种症候。存在于古典文学中的游戏精神...
刘彦顺自时间性来探究美学不是一种外在的、任意选择的方法,而是由审美生活作为美学唯一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内在属性而自然滋生的。具体而言,审美生活始终是一种主客不可分离的,处于变动且触时机而偶发的过程性愉悦。兹分两途,其一,就对审美生活这一陈述中的“变动...
刘晓明孙向荣传统的文学理论告诉我们,文学的客体总是先在地客观存在着,然后文学对其进行模仿、再现乃至表现。很长一段时间,文学艺术理论止步于模仿理论与表现理论,很难再往前再跨一步,因为不知道路在何方:表现之后还有新的路径吗?各种文学理论似乎都仅仅在替...
成玮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欧阳修在《书梅圣俞稿后》中提出一个命题:“盖诗者,乐之苗裔与!”(《欧阳修诗文集校笺》1907)这是相当系统的一篇文字,将音乐与诗歌同质化,由对音乐的认识出发去规定诗歌。一直以来,学界对这一命题的渊源、内涵与文化...
赵佳引言法国文论家罗兰·巴特在《批评与真理》一书中提出“巴洛克反讽”(ironiebaroque)这一概念。巴特说:反讽不是别的,是语言对语言的质问。在我们习惯给象征以宗教或诗歌上的意义,这阻止我们看到一种象征之间的反讽,通过语言过度的表象和差别...
郑海婷文学性是一回事,文学又是另一回事。文学性使文学成为一个非等级的艺术和书写体制,作者在其中论及任何人任何事。相应的,作为历史性的书写体制的文学,呈现给文学性的是其他艺术和书写体制所不能呈现的东西。(DissentingWords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