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栋英国18世纪大诗人威廉·布莱克有一个充满悖论的诗句:“我俩都日夜诵读圣经,你读出黑而我却读出白。”(Blake9)这一诗句的最好注脚也许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为什么有一千...
袁源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变暖的速度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的任何时期。山火、洪灾、暴风雪、龙卷风肆虐,以往只有科幻电影中才会出现的气候灾难场景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景观,使我们不得不正视“气候变化”这个严峻的问题。芝加哥大学历史学教授查克拉巴提(Di...
姜宇辉伯纳德·苏茨(BernardSuits)关于游戏的那个经典定义既为人称道但又总是饱受诟病:“玩游戏就是自愿克服不必要的障碍”(playingagameisthevoluntaryattempttoovercomeunnecessaryobs...
张进自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1866年提出“生态学”概念以来,生态学的内涵和外延总是随其所处的历史现实语境而变化,似乎唯一不变的是,它始终面临着主客二元论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困扰。20世纪70年代,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deep...
吴芷净20世纪初,回归原始性(theprimitive)的艺术创作冲动几乎渗透到整个现代艺术领域。先锋派艺术家纷纷尝试向原始人、部落民族、儿童、精神病人的艺术探求灵感资源,他们不再致力于精致的再现,而趋于看似原始、稚拙、粗糙的艺术风格。这并非要回...
彭英龙“气韵”作为中国古典画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历来广受关注,学者们常将其置于古今中西的视野中审查。如彭锋《气韵与节奏》一文注意到气韵在“中西”之间的位置,进而考察了宾庸、翟理斯等欧美汉学家对“气韵生动”的翻译和解读,以及其造成的影响(彭锋16—...
曾繁仁任群谢林(Schelling,1775—1854年)是德国古典美学四大家中争议最多的一位理论家,一般将谢林确定为由康德到黑格尔的过渡性人物,但海德格尔却认为谢林是“真正具有创造性并且跨度最大的思想家”(海德格尔7),而古留加则认为谢林“是‘...
吴炫蔡甜甜闫淑“中华生命力美学”作为否定主义美学之基础,是在2020年10月由中华美学学会、太原师范学院和上海财经大学中华文化理论原创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华生命力美学与贾樟柯电影全国学术研讨会”上提出的。作为区别中西方“生命美学”的“中华生命力美学...
夏中义一、神韵说诱发间离性悬疑“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实即“古典今释”。“古典”为何要“今释”?无非“古”“今”有隔,中间横着一堵墙。凿穿这堵因历史变迁而垒积的文化城墙,不仅意味着将生涩僻奥的古汉语转述为明朗通畅的现代汉语,更是期盼将幽闭在原典中...
王廷法明代文学流派众多,文学思想趋向多元化。在三教合一、禅净一体以及中西文化碰撞的背景下,有明一代佛教文学思想的复杂性不言而喻。“明中叶以来,阳明心学与佛学桴鼓相应,催生了晚明文学的新变局,文人群体形成了融通儒、释两家的新学风和讲究童心性灵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