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承勇马翔唯美主义(Aestheticism)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传入我国,其影响力或隐或显地持续至今,学界对其研究与批评也从未间断。尽管公认唯美主义脱胎于浪漫主义的余晖,受到德国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的启发,并有着明确的宗旨——为艺术而艺术,但对...
陶水平一、问题的提出——何谓20世纪“中国艺术精神”论?本文所讨论的“中国艺术精神”论是20世纪中国美学和文艺研究的一种重要美学思潮和文论形态。它滥觞于晚清民初,提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确立于五十年代以后的港台并播撒于海外,复兴于改革开放后的...
徐新建一、内外交织的文学变义汉语的“文学”指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一个条目式定义:【文学】wénxué以语言为工具形象地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现代汉语词典》1428)需要追问的是:这样的定义从何而来?何时...
王行坤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论(ScienceStudies)以及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推进,在自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都出现了所谓的posthuman转向。这就决定了posthuman的内涵是多元的,因此在汉语学...
周锡山一、徐中玉文艺理论研究风格综述徐中玉文艺理论研究具有鲜明的风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古代和现代相结合,继承和创新相结合。而三者又是有机结合的。为叙述方便,本文分而述之。(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风格。徐中玉文艺理论研究第一个鲜明的风格是理论...
李伟康德把想象力与知性的协和一致的内心状态作为解决鉴赏普遍有效性的关键。但这种策略带来了非常大的解释上的困难。一方面,如果想象力与知性的协和一致是认识的主观条件,那么我们在认识活动中都会经历到这种协和一致,这就会导致在认识活动中都会产生美。而一切...
薛霜雨一、鉴赏判断“这朵花是美的”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指出,判断作为诸表象中的统一性机能,是对一个对象的间接知识即关于对象的表象的表象;被运用于对象的知识的,并非某一直接表象,而是一个更高的、包含此直接表象和更多表象于自身内的表象,而许多可能...
傅修延人物的自我意识往往以内心声音的形式向读者呈现,中外叙事作品中,“脑子里有个声音对我说”之类的表述不胜枚举。在理论批评领域,意识和声音也常被人等量齐观。巴赫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声音和意识的内涵几乎相互重叠——该书中译者对这两个术...
宋聪聪对于海德格尔和夏皮罗关于梵·高画作《鞋》的争论,不少学者都将其看作是哲学与艺术史两个阵营的冲突,比如沈语冰强调了夏皮罗对海德格尔的反驳是对艺术史的人文主义基础的捍卫;赵奎英认为海德格尔对梵·高画作的解析根本就不是艺术史研究,而是艺术之思或艺...
王欢蓝江牛顿的二项式定理就像米洛的维纳斯一样优美。事实上,它如此之珍贵,却无人暇顾。——佩索阿《牛顿的二项式定理》提到佩索阿这个名字,人们或许对之稍显陌生。费尔南多·佩索阿(FernandoPessoa,1888-1935年),生于里斯本,葡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