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访问量: 6060

音乐列表

欢迎新朋友

  • 林沐风
  • 骆雪
  • 宋家园
  • 岚若西谷
  • 孤树
  • 芳踪

张蕴艳一、宗白华“意境”论与美学的精神谱系初探笔者在比较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的初稿与增订稿时发现,两者有很大的不同。研究者大多引用增订稿或未加区分地引用,很少注意两者的区别,实蕴有深意。《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初稿(宗白华,第二卷326—3...

浏览全文 阅读(21755)

邓伟一较之以往历史时期中国白话文的发展,五四时期的现代白话文面貌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并且许多改变就是五四新文化阵营有意倡导并加以推广的结果。本文主要着眼于五四时期一般现代白话文的建设,即以五四时期所谓“应用文”的整体构想与书写创制作为研究对象——这...

浏览全文 阅读(21817)

罗成引言:历史中的“人—文”学1918年5月,首次署名“鲁迅”的《狂人日记》刊载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在文言小序的缘起交待之后,一共由13节构成的故事正文以这样的方式拉开了现代中国白话文学创作的序幕: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

浏览全文 阅读(21840)

贺昌盛所谓“赋形”(con-formation),指的是人类“心灵”为其所感知而又无可捉摸的当下“世界”赋予其可把握的“形式”,文学艺术即是“赋形”活动的“物态化”呈现。居于正统地位的“诗”曾经是中国古代文人呈现其所处的古典世界的最佳“形式”,但...

浏览全文 阅读(21825)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媒介技术、神经科学和生物科学等的发展,使得人类无论从身体还是思维上,都可以前所未有地被科技所改造和拓展。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则要么使得机器人等人造物越来越趋近于一种准人类的高智能存在,要么在虚拟空间重...

浏览全文 阅读(21826)

祁志祥中国现代美学史的发展,以1928年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以1927年为下限,倡导的是人道主义、共同人性论、唯心论、个性论、审美自律论。后一阶段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为标志...

浏览全文 阅读(21759)

陶东风一、简要的回顾新世纪爆发的关于“国民性”的争论,肇始于2000年《收获》杂志第2期“走进鲁迅”专栏文章,其中特别是冯骥才的《鲁迅的功与‘过’》中关于“国民性”的探讨。在这个论争中,贺玉高的《国民性论争与当代知识界的二元对立思维》(载《文艺理...

浏览全文 阅读(21753)

夏中义引言在新世纪语境重温旧文,常不免生隔世之慨,细想又警觉往事并不如烟。余英时1973年在香港新亚书院所作的《史学、史家与时代》演讲(记录)距今虽近半世纪,意蕴犹深。余的演讲屡次提及陈寅恪,说陈颇心仪兰克(Ranke)的“历史主义(Histor...

浏览全文 阅读(21715)

百年前,五四文学打开了中国文学研究的新局面,从此,中国文学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员。百年来,中国文学研究在学术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文学研究日益兴盛。2019年是五四文学百年华诞,从时间上看,回顾百年发展,对五四文学所指引的道路进行批判性反省的时机...

浏览全文 阅读(21681)

《文艺理论研究》是一本建立在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基础上的学术期刊。本刊欢迎文艺理论、批评及相关问题研究的来稿。来稿需未在其他刊物和书籍等媒体上公开发表过,内容希望有问题意识,在学科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深入、创新。行文要求清晰明白,有观点,有材...

浏览全文 阅读(2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