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文集访问量: 6887 次
音乐列表
李庆西[四十六]博尔赫斯不妨一读再读。他最早的一个小说集是《恶棍列传》,其中有一篇《蒙面染工梅尔夫的哈基姆》,说的是蒙面骗子的故事。篇名中的梅尔夫是地名,哈基姆本来在那座古城做染工。后来此人套上面具就成了先知,用一种供给侧的宗教手法将自己抬升到神...
王干有人对我说,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是两样东西。我一愣,仔细一想,还真有道理。汪曾祺的小说做得非常用心,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惨淡经营的随便”,而散文带着更多的随机和随心,他自己在《蒲桥集》的序言里,就说自己写散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这个“捎带...
王东东新世纪以来,元诗观念在诗歌研究界广为人知,张枣实际上有首倡之功。他在名文《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中对元诗多有涉及,虽然沾染有诗人的微妙言辞,但仍提出了元诗这一视域。而他的博士论文《现代性的追寻:论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更是将元诗观念贯...
王春林贾平凹,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坛一棵硕果累累的常青树。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差不多两年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节奏,而且这些长篇小说还都在所谓的水平线之上,都在业内引起过不同程度的反响,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这不,那部旨在关注沉思一段沉重历史...
孟繁华何向阳至今的叙事文学作品:《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肩上是风》《自巴颜喀拉》《思远道》《镜中水未逝》等,不仅书名、而且内容也几乎都与行走有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何向阳的身体和心灵要么是正行走在路上,要么是即将准备上路行走。于是,行走的美学就...
房伟20世纪90年代,世俗化结合“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市场经济话语加持下,形成了重要的文学潮流。然而,1990年代小说的世俗化问题,联结着个人的觉醒,与“底层话语”有纠葛,又被主流意识形态深深制约。站在今天的视角,重读刘恒的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
贺仲明问世于1990年代初的《废都》虽然在学界存在较大争议,但大家还是充分认可其在时代精神揭示上的意义。学者们或将之誉为东方式的《荒原》”,a或认为它展示了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文人文化的颓败,是一种“动荡岁月里知识分子的‘文化休克”。b也就是说,《...
王东东新世纪以来,元诗观念在诗歌研究界广为人知,张枣实际上有首倡之功。他在名文《朝向语言风景的危险旅行》中对元诗多有涉及,虽然沾染有诗人的微妙言辞,但仍提出了元诗这一视域。而他的博士论文《现代性的追寻:论1919年以来的中国新诗》a更是将元诗观念...
周新顺在有关中国当代文学“潜在写作”的文学史叙述中,曾卓的《有赠》作为一首“受难者的炼狱之歌”a,因其以“实际的私人经验又一遍重述了‘流放者归来的世界性主题”b,而被多部主流中国当代文学史著广为引述。因其情思丰盈,“唱尽了人间悲辛与欣慰”c,作为...
张清华写作伦理的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问题,更不是一个文学之外“强加于文学”的问题,它应该是写作的基本和内部问题。实际上是写作的事理、写作的伦理、写作的机理的集合性,它和我们的写作关注什么问题,怎么想、怎么表达、怎么去把握分寸密切相关。也可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