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文集访问量: 7090 次
音乐列表
黄德海这个变化越来越快,让人感觉越来越小却越来越生疏的现实世界,每一天生出的新鲜事物和由此形成的新颖经验,多到无论你用怎样的方式捕捉,仿佛都只能挂一漏万,怎么也打捞不起全部,只能眼睁睁看着语言对着绝尘而去的它们叹息,内心无比焦虑。尼耳斯·玻尔曾经...
郭垚一、作为欲望载体的人——《乞儿流浪记》及其他夏商在他第二部长篇小说《乞儿流浪记》的题记中这样写道:“小说是人类的秘史”。或许有人会因此联想到《白鹿原》,陈忠实在题记中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种类型的题记仿佛在有...
汪晓慧姜玉琴以评论家和学者的身份介入长篇小说创作,2009年开始创作,到2017年完成自己的第一部长篇三部曲《粉色蝴蝶》《纸月亮》《断翅》(以下称为“粉粉三部曲”),一出手就是近百万字的厚重体量,令许多作家都为之惊讶。她将笔触伸进女性,尤其是知识...
沈杏培青年进城是中国新文学的一个重要叙事类型。从老舍的《骆驼祥子》、柳青的《创业史》,到路遥的《人生》,再到当下几乎蔚然成风的青年失败的文本,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文学类型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张力。纵观二十世纪的中国,青年的社会命运经历了世纪初期的...
刘长华“沦陷”或“沉沦”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是极为常见的主题。并且这一主题大致集中性地承载着两个精神面向:第一,在“遗民”文学中,它是朝廷改旗易帜、疆壤遭受异族践踏、文化礼俗蒙难等联系在一起;第二,在“成长”文学中,它更多的意指着主体的人格塌陷、玩物...
鲁雪莉诗人王侃出版的诗集《歌儿》(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一方面记录了诗人近年来与日常生活的交谈,绵密温润地传达对人生、情感、现实、历史的自我注解;另一方面,在浮躁的当下,他以浪漫主义的古典气质,写下人生叹惋的抒情与繁华喧嚣的救赎,显示出幽微...
张屏瑾自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景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我们对于这些变化的体验,以及试图记录下这些变化的努力,针对城市的文学与文化研究成为了无可争议的重要主题,几乎和每一个人相关。无论是城市本身的自我想象与改造,还是城市化过程给农村及其它地区带来...
李新亮对毕飞宇小说创作的总体概述,学术界多以《青衣》为节点,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毕飞宇的前后期创作在小说主题与语言修辞方面存在着鲜明的创作转向,批评界多有阐释,已成定论。毕飞宇自身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创作初期“不关注生活,不关注现实,不关注人...
钟媛一作为“70后作家”a的后起之秀,也是“70后作家”中的集大成者,徐则臣的文学创作毫无疑问已经与“70后”的这个称谓发生关系。回顾“70后作家”的登場、发展历程可以发现,“70后作家”在一种不尽人意或至多可称作差强人意的轨迹上滑行:因为出场方...
王春林一长篇小说《西南边》描述了彝人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历史进程,是一部厚重的彝族现代史诗。小说的叙述始于1950年代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即通常所说的民改。由于历史文化原因以及地理交通、语言的阻隔,从社会政治制度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