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评论
《扬子江评论》先后设立焦点话题、乡土都市文学与文化评论、名编视野、名刊观察等栏目,集中讨论和研究了诸如“阶层与文学”、“可持续写作”、“文学传媒”、“文学制度”、“反思90年代”等富有现实性、学术创新性的“真问题”,汇聚了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界的一些优秀学者、批评家及博士生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当代文学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
文集访问量: 7081 次
音乐列表
张宇2018年5月5日至6日,百年中国社会与文学的互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现代文学论丛》创刊十三周年座谈会在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现代文学论丛》编辑部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次研讨。与会代表...
格非1.没有生平的作家今天我们开始讲罗伯特·穆齐尔。穆齐尔1880年出生于奥地利,1942年在瑞士去世。他被称为“没有生平的作家”。也就是说,在他的生活经历中,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除了不多的几部作品之外,他很少有其它的言论、演讲、文章问世...
王桂平小说塑造中国形象,主要依靠“讲故事”以及故事里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当然域外传播还要看文本被翻译到域外的水平,即“再创造”的水平。因此这需要一批高水平又尽可能忠于原著的汉学家。中国形象的建构主要是看中国在异域大众以及媒体视野里的形象。所以文学中...
阎连科我至今偏执地认为,一切伟大的作品,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寓言性。而没有寓言的小说,在时间的长河中,试图与时间漫漫同行,乃至于超越时间、领带岁月的脚步,是不可能和不可思议的。这里说的寓言性,既不是单纯的寓言故事和故事中包含的弦外之音,也不是说它涵盖...
刘小波童剑新时期以来,随着西方小说的不断引入,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经历了一系列的文体实验、形式探索和技法创新,怎样写而非写什么成了小说家们关注的焦点。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书写的衰落,很多小说沦为空洞的文本,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近几年这些...
张定浩《小说课》中的毕飞宇是极其谦逊的。他一直在强调自己没有能力去谈大的问题,强调小说阅读的个人化,强调自己有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谬误。而这种谦逊,通常也是出于一种自信,他相信自己触碰到了一些真问题,相信这种个人化的经验也具备某种普适性,如他在后记...
王璟王昉阿来最新力作“山珍三部”,即《三只虫草》《蘑菇圈》《河上柏影》,以藏区特有的“山珍”:虫草、松茸、岷江柏为契入点,描绘了其自然生长状态下所呈现的勃勃生机及珍贵的原生态特质。作者在生态化书写的同时,为“山珍”分别赋予“守护者”,人物互喻,希...
邓芳宁逃离,或许是旧的结束。或许是新的开始。——艾丽丝·门罗那种令人心向往之的逃离,存在于每个人的意念之中。——舍伍德·安德森一兰波一句“生活在别处”a激动了多少不安分的心灵: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的运动中,这句诗被作为标语刷在墙上;米兰·昆...
王彬彬在评析毕飞宇的《小说课》之前,先说些题外话。文学创作家的“正业”是文学创作,谈论文学的著述,只能算作他们的“副业”。但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有不少文学创作家写下了谈论文学的著作,其中有些还成为经典。文学创作家通常不算作文学理论家,但有些经典性的...
邱田“在行动中思考,使思想更富于血肉,更具生命感,随时可以在思想中触摸到现实的脉搏。在思考中行动,使足尖有方向感,使行动更准确和深刻,并让思想在现实中开花结果。”a冯骥才的非虚构作品《漩涡里》是他“记述人生五十年”系列的最后一部。对于他二十年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