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在给诸葛瑾等大将的诏书中,谈到要集中众人之长时,打了一个比方。他说:“天下没有纯白的狐狸,却有纯白的狐毛大衣,这是许多白狐毛集中起来而制成的。能够把驳杂不纯的东西变成纯粹的东西,这不是众多积累而成的吗?所以说能够运用众人的力量,就可以无敌于天...
孙权是一个敢于坦率认错的君主。他一旦发现自己的决策有误,或什么事搞错了,就在众人面前坦率承认,不加掩饰。他曾重用校事吕壹。吕壹为人苛刻残忍,执法严酷狠毒,还利用孙权对他的信任擅作威福,假公济私。举国大臣,自丞相顾雍以下,几乎没有不被他罗织罪名加以...
庄子“彼此是非”的思想最出色的运用表现在其生死观上,他多处谈到生死问题。他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前面所引论者评论这段话说,庄子认为“事物本身并无所谓是非、彼此”,“客观事物是不分彼此,本质上是同一的”,我认为这不是对庄子的准确理解。请注意庄子的连续两个发问:“实际上,果真有‘彼、此’这两种不同的存在吗?果真没有‘彼、此’这两种不同的存在吗?...
由于庄子此段话在文字辨正方面存在着较多问题,在理解上很有难度,拟在逐字逐句考辨的基础上,形成对此段文字的准确认识。起首是:“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我们首先试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译这句话:“事物没有不是另一个认识主体的,事物没有不是正确的。”这话显然不...
《庄子·齐物论》中有“彼此是非”一节:“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
孙权有一个好的习惯:每逢大的决策,都要大臣们计议;根据他们的意见,最后再作决定。陆逊曾上疏建议施德缓刑、宽赋息调。孙权一方面作答复,说明自己制定刑法、征收户调的道理,同时又说,既然你上表提出意见,那就应当重新咨询商量,务必使法令切实可行。他下令有...
汉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使关羽围攻襄樊。全琮上疏给孙权,说明可以讨伐关羽的理由和计策。这时孙权已经同吕蒙暗中商议好了袭击关羽的办法。为了不使事情泄漏,孙权把全琮的表奏压着,没有作任何回答。等到擒获关羽,取得胜利,孙权在公安置酒庆贺,这时他对全琮说:“...
刘基是刘繇的儿子。刘繇被孙策打败,逃亡异地,最后死在那里。按说刘基与孙权应该是敌对关系,然而孙权却重用刘基。他为吴王时,把刘基的官提升到大司农的高位。而且在别的方面也恩宠有加。一次大热天孙权在船中宴饮,下起了雷阵雨,孙权除了拿伞盖给自己遮雨外,还...
有两个人孙权是很不喜欢的。一个是张昭,一个是虞翻。张昭性情刚硬,常常倚老卖老,当众与孙权抗争,“辞气壮厉,义形于色”,使孙权下不了台。所以一段时间孙权没有要他上朝。虞翻自恃有才,狂放不羁,屡次对孙权无礼。孙权最后把他流放到交州。蜀国有使者来,当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