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作出决断和选择时,不被他人理解,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孙权决定赤壁抗曹,除一、二人外,群臣均不理解。孙权的理由是,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早就想废掉汉朝自立;为复兴汉室,他与曹操势不两立。群臣以为,曹操毕竟打的是朝廷的旗号,归顺了曹操还不失...
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讲的“不争”并不是字面上的与世无争。他是企图通过“不争”来取得比争更好的结果。“不争”是争的一种特殊形式,“不争”是为了从根本上争胜。老子认为“不争”是获胜的有效途径。他的“不争”是高明的争、高级形态的争,是不争之争。(李光福...
老子有一段“小国寡民”的描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80章)实际上这就是老子设想...
圣人,或“古之善为道者”,在对待老百姓上面,是“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是因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65章)论者多认为这体现了老子反人民的立场。如有论者列举老子的一些言论后指出:“千言万语归结为一句...
一方面是统治者过着奢侈的反自然的生活,另一方面,一般老百姓想要过那种“实其腹、强其骨”的生活而不可得。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情况?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77章)依据道的精神,“损...
老子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将无欲、不欲或寡欲作为治国的根本原则。他说:治国者的治国之道是“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第37章》,以下只注章数)他还说,“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这里的朴或素,是指合...
新年伊始,尼采的病情有了突变。1月3日上午,尼采在住处看到一个马车夫使劲抽打他的马,就跑出去抱住马的脖子,结果摔倒在地。房东把他送回房间。从这一天开始,尼采出现明显的精神错乱症状。以后几天,尼采几乎给他的每一个朋友都写了信。从这些信上看,只能得出...
从尼采在1888年写的几部作品看,他的观点是明确的,论述的问题也很集中,既有最新思索的结果,又有对以前重要思想的承绪。他的创作状态极佳,自我感觉良好,特别是在都灵期间。他对加斯特说:“我心情很好,从早到晚地工作着──我正在写一本有关音乐的小册子─...
自从完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尼采的精神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用他的话来说是由肯定的阶段进入否定的阶段,“现在不再由查拉图斯特拉说话,而是由我直接来说话。”而《善恶的彼岸》只是这一否定工作的序曲。对于这整个工作,尼采给予它一个名称叫做“重...
1887年秋,尼采正准备去威尼斯,9月,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杜森同妻子一起来访。这时杜森刚刚获得哲学教授的职位。老朋友相见,分外亲热。在杜森看来,尼采的变化很大。以前的尼采,总是一副高傲优雅的姿态,走路十分矫健有力,说话流畅生动。现在的尼采显得十分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