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嘉琦食物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烟火气。放假回家之后,或和家人,或和朋友,相约吃遍了所有想吃的家乡美食。口腹之欲得到了满足,精神状态自然好得不言而喻。但我觉得仅仅吃了是不够的,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做个小纪——这个小城的食纪。朋友家店铺附近有一家抓饭,是每次回来…[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李绒绒将九月的花草、果木、烈酒碾碎了、晒干了全部倾于眉目之上、指尖之余还有一些麦香和落尘要将九月的姿势,装饰成疼痛分娩的模样要跋涉,多走一些路程譬如我的老师、你的老师此刻会以更近的距离在他们长久生活的地方不敢遗忘、不能遗忘我还能搪塞几笔这一分的艰难,这…[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罗璐瑶起初,大地母亲告诉我要用一百只鸟的灵魂弥补月色斑驳树梢用沉默传来呼救错误在麋鹿身上流转这冒失的山峰冒失的春风以及拥有青草味的青草邀我用嘴巴品尝春天成为麋鹿那日西山就支配起整座宿命我只是一只奴婢谈何容易这肝肠寸断的轻易间两只鹿角直冲云霄把玩起买卖春…[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郭华悦很多人在为人处世上,对人对己,都习惯往前看。运动,习惯往前;生活,也是往前看。这种“前”,更多的是一种下意识的本能。这样的本能,占据了多数人的思维。其实,有时逆本能而行,也能收获奇效。比如运动,有的人爱倒着走,保健效果亦很好。而在生活中,反向思维…[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诸荣会常听到有人说,“如今都已经是键盘时代了,为啥还要强调写字甚至练习书法呢”。其实,这是一个如同问“当今快餐和外卖这么方便,为啥烹饪和饮食反越发讲究了呢”一样,是一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快餐只是让你吃“饱”,美食才能让你在吃饱的同时吃“好”。而好好写…[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陆春祥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与诗人、书法家杨维桢有过许多唱和之作,其一云:移家正在小斜川,新买黄牛学种田。奏赋不骑沙苑马,怀归长梦浙江船。窗浮爽气青山近,书染凉阴绿树圆。乐岁未教瓶为粟,全资芋栗应宾筵。(《南村诗集》卷三《次韵签字杨廉夫先生》)…[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罗豫链接真正的文学大师都是耐心的,在读书的道路上,他会静静候着你的拜访和邂逅。如果机缘不到,与之擦肩而过,那也不要紧,或许在人生的下一站,他会以更加热情的笑容迎接你到来。阿尔贝·加缪于我而言,其意义正是如此。他曾在诞辰90周年(2003年)的那个夏秋之…[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吴晓东加缪的长篇小说《鼠疫》写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地点是阿尔及利亚的地中海海滨城市奥兰。由于鼠疫的迅速蔓延,大批居民的相继死亡,当局封锁了城市,奥兰成了一座与世隔绝的围城。这座鼠疫之城显然影射了德国法西斯占领下的整个欧洲,也是关于人类在劫难逃…[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周国平瘟疫,曾经是一个离我们多么遥远的词,无人能够预想到,它竟落在了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头上。在经历了SARS的灾难以后,现在来读《鼠疫》,我们会有异乎寻常的感受。加缪的这部名作描写了一场鼠疫的全过程,时间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地点是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市。事实上…[浏览全文][赞一下]
《鼠疫》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书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拥有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期│嘉│宾余华这次的演讲题目很明确,我想把自己写作过程中遇到过一个个障碍物告诉你们。第一个障碍物是如何坐下来写作,这个好像很简单,其实不容易。总会有一些学生或者年轻人问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作家,我说只有一个字——写,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方法。我记得写第一篇小…[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施远方我喜欢透明澄澈的文字,苏娜旺姆的诗歌有这样的质感。《关于树的答案》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像极了阳光。诗的第一节,作者写了一棵冬天的树。她把一棵树称之为“终年漂泊的树”,很快就进入了诗境,这让人惊讶。多年前我曾写过《一棵奔跑的树》,想表现的也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白墨风吹着早晨,也吹着黄昏空气中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知道,哪一粒氧离子会进入我的血液哪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从你的肺中呼出空白向四围延伸我们在无限中移动灵魂若有形状它一定是四边形作为一名理想主义者我总是固执地在白纸上画上更多的三角形在风中,在不确定的空气中给旋…[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罗鹿鸣我想活得像一朵云这朵云,最好活在高原的蓝天孤单,自由,而不失高洁即使有一点放荡不羁也是在天空的宽恕以内没有强大的云海,作为组织更不要厚重的云层,当作后台向往一种简单的幸福使姿态也变得简简单单不管群山是否仰望不管江河如何评判不管方向是否分为西北东南…[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戴望舒园中野草渐离离,托根于我旧时的脚印。给他们披青春的彩衣,星下的盘桓从兹消隐。日子过去,寂寞永存,寄魂于离离的野草,像那些可怜的灵魂,长得和我一般高。我今不复到园中去,寂寞已如我一般高。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付秀莹“我想印个选集了,因为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我没有方法拒绝。”这是1933年,沈从文回湘西途中,给张兆和书信中的句子。在中国现代作…[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曹巍最早知道贝加尔湖,是源于苏武牧羊的故事。摹想中的贝加尔湖是一个远在天边、遥不可及的不毛之地,那里空旷寒冷,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应该都是冰天雪地。8月的一天,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北京—伊尔库茨克—落地,转大巴,一个小时后,我就站在了多年来心心念念的神…[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罗振宇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听到一个笑话,觉得很好笑,但是下次自己跟别人讲的时候,往往效果不咋地。这是怎么回事呢?答案是:这个笑话它还不是你的。第一,最近我看到涂子沛老师文章里有一段话说得好:要想让一个笑话变成自己的,要分三步走。你得记下来。第二,你得能…[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邓潇斐我们通常把喜欢晚睡的人戏称为“夜猫子”,所谓夜猫子,也就是猫头鹰的别称。巧合的是,在英语中,那些在夜晚精神矍铄的人,也被称为“夜里的猫头鹰”。在各种鸡汤文和励志成功学著作中,那些智商超高的人生赢家几乎都是夜猫子,比常人更聪明、更精力充沛。比如学霸…[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