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文农3文农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篮球队打得很飘亮。那时会文属白延区,白延篮球队是文昌县的王牌。一个王牌搁在家门口,我们就是不服气,学校喊出口号:打赢白延队!学校有位名叫李茂的教师,身高马壮,是当年的国家二级运动员,他挑选学校蓝球队员,既有一挡就能…[浏览全文][赞一下]
忆文农2文昌农校对教学实践非常重视,会文郊外,有几块旱地,全部拨给学校搞实践用。这几块旱田全都是沙地,一亩地才打一百来斤谷子,农民说,这地我们不种了,全归你们用。学校把土地划分给各班,每个班有十来亩。为了改造土壤,我们去好几里地的海边挑来海泥,还采集了大量…[浏览全文][赞一下]
她永远记得,大一时,刚熟悉的室友在她旁边一边啃煎饼,一边背单词的时候,几次三番欲言又止,最终鼓起勇气说了实话:“要是你在十二三岁的时候矫过牙,你会更美,难道你爸妈从来没有关注过你的牙齿问题吗?”她的头顶仿佛响了一个焦雷。作为一个从县中考上来的学生,在高三结…[浏览全文][赞一下]
忆文农1前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南有所省立文昌农校。文昌农校创立于1956年,它与海口农校,隶属于广东省农业厅,无疑是一对姐妹。文农的诞生,跟当时的“向科技进军”的决策有关。文昌农校设于文昌县会文镇,在那儿,还有所琼文中学,这所中学在山坡上有几栋房子,县里就…[浏览全文][赞一下]
石山的思思刚认识思思是在校园文学社的一次活动日。她向我索取一本书,我在扉页上签了歪歪斜斜的名字。春节刚过,思思请我去吃军坡。思思是个医生。她个字很高,大骨架,头发长得又粗又黑。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我认定她是个大陆妹,然而,这回令我大为意外,她的老家在石山,…[浏览全文][赞一下]
小红豆1在这个班里,贾小英的个子最小,但同学们都喜欢叫她老贾,也许她是太老实了吧。我虽然直呼其名,但打心底里认定她是颗小红豆。在毕业舞会上,小英邀请我跳舞,我们跳的是慢四。她说,毕业后,她想到农村工作。现在的年轻人,都想留在城里。只有她愿意下乡去。都说跳慢…[浏览全文][赞一下]
秋2她读的是会计专业。果然,第一学期,她有一科不及格了。她那满眼的笑脸,这时变得忧郁了,她好象有什么急事似的,总是匆匆忙忙,不不是拿着算盘子上教学楼,就是夹着几本书走下来,她边走边翻课本,还嘴里唸着什么。有一回我跟她相逢,叫了她一声,竟令她吓了一跳,发呆了…[浏览全文][赞一下]
秋1刚刚下课,我跟她在楼梯口相遇。“你是归侨?”这是她刚入校时,我凭直观问她的第一句话。她的眼睛,又大又圆,她的皮肤,又赤又滑,嘴唇有点厚。她一身绿色的短衫短裤。她停下来,歪着头,微微一笑,露出了两排洁白的牙齿:“不。”我再问:“你父母是-------”她…[浏览全文][赞一下]
明月2去年秋天,明月他们在河滩上育了一大片胶苗,开春,它们还没筷子粗,明月就给它们芽接了。这是一件很细致的活儿,从来没有做过,第一回,失败了,明月没有放弃,失败了再来,她从大树上砍下很多枝条,不停地练习,芽接最难的是开芽接口,明月在光溜溜的小枝条上下刀,稍…[浏览全文][赞一下]
明月1一道道光剑,划破了厚厚的天幕,快下雨了。明月早早出门,说她要去苗圃看看。我看看天色,既让我高兴,又让我空荡荡的心界飘起一片忧虑的乌云。也太巧了,她中技毕业,竟分配到这个农场。那一年,她挑着一付行李进山,看见了我,一脸惊讶的神色,她告诉我,她本来就不想…[浏览全文][赞一下]
广雅中学第二天,我们到广雅中学去参观。广雅中学在荔湾区西湾路,距离接待站很近,我们只花了十多分钟就到了那所学校。文化大革命前我们就知道广雅中学的大名。听老师说,广雅中学是广东省的重点中学,教育质量居全省首位,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考上大学。文昌中学是县的重点中学…[浏览全文][赞一下]
流云2流云入学的那年秋天,一个早上,满天浮起了红霞。云,也染成了血色。我在校园遇见了她。我指着红艳艳的天空,似有所指地说:“你看,多美丽的云彩!”流云看了看天,脸一下子凝重了起来:“啊!要来风暴了。”这时,我记起了“早上红风,黄昏红雨”的彦语。果然,中午刚…[浏览全文][赞一下]
流云1她是一朵云,那是蓝天上的一朵白色的流云。那一年,她来来了,她从橡胶园,走进了学校。她着一身蓝色的工人服,朴实无华。她放下了胶刀,捧起了厚厚的书本。铃声响了,我走上了讲台,我看见了一位新来的学生,她端端正正地坐着,正视着我,弯弯的眉毛,罩着一双圆圆的珠…[浏览全文][赞一下]
杨威老师运动开始的时候,宋诚还是一个初三学生。宋诚是和他的班主任杨威一同走进这个新学校的。杨威老师刚从师范院校毕业,带着青春的气息和活力走进了教师队伍,而宋诚则从小学毕业考上中学,成了他的学生。三年来,在杨威老师的精心培育下,这个班级一直是学校的先进班,各…[浏览全文][赞一下]
有趣的野外活动在文中,即使在最繁忙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之中,我也会挤出一点点时间来消遣消遣一下,以放松一下那紧绷的神经。我是个玩家,有时忙里偷闲。我的兴趣是打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没有提出什么保护生态之类的法律,打猎是允许的。俗话说,钓鱼打鸟,家境败完,…[浏览全文][赞一下]
亲密战友我在1981年初被分到文中后,以后的连续几年,一拨又一拨的师范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也被分来文中,其中大部分是文中的老同学,为文中的教师队伍,增加了新的血液,文中教育事业后继有人,我们称之为“青年近卫军”。在此之前,由于邹校长的努力,以前在文中工作过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万主任被逐1982年10月25日,在文昌中学教工会议室里,灯光明亮,座不虚席。会场主席台上只坐着县委科教办主任一个人,只见他红光满面,深度眼镜上闪着白光,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老师们,同志们: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以来,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教育阵…[浏览全文][赞一下]
邱公后人邱金山教导二十多年前是我的老师,教我语文课,现在他既是我的老师,又是同事,两人在同一个备课组里备课,接触的机会很多。他对我关爱有加,帮助我解决了不少教学上的难题,是我的良师益友。他是府城人,身材匀称,头长卷发,脸色红润,说话带有浓厚的海口音。他常说…[浏览全文][赞一下]
良师益友在我任教文中的几年中,跟我关系最融洽的除了邱金山教导外,还有潘校长和吴校长。我在文中工作了一年后,潘正结教导也升了官,由教导主任升任副校长,主管学校的教学工作,成了邹校长最得力的助手。我来文中首先向他报到,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学校领导。他个子很高,背…[浏览全文][赞一下]
小铜匣1966年10月,在首都发生的破四旧和抄家运动也象瘟疫一样传染到了南方的某县,满城到处是发着高烧、失去理性的中学生,他们佩戴着红袖章,高喊着“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冲进千家万户,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破四旧运动。杨杰当时在读小学六年级,学校停课…[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