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谭天宇国内的大学重视的是学生在结业考试时的成绩,平时的考勤、上课的表现一般不是太重视。而俄罗斯的大学相当重视学生对于上课这件事的态度,相当重视学生是否逃课,相当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在俄罗斯,每所大学对学生的要求各不相同,我在俄罗斯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沈兰丹麦比隆国际学校的老师图厄·拉本希十分注重利用游戏化学习形成新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他提供了一个地理课堂上的游戏化学习案例。作为一名六年级的地理老师,图厄·拉本希在“认识地图”这一单元中设计了一个活动。他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橙子和一支记号笔,让他们做…[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尹老师曾经,在韩国,中小学生往往要浸身“学院”进行学业补习,用以应对各种升学考试,学生放学后直奔“学院”,补课补到深夜再回家是家常便饭。韩国教育部门为了避免全民补课局面导致公共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不断出台改革政策。首先提出涉及整个教育体制的全方位改革计…[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李思园在日本,大学是国立的好,小学是私立的好,这是一项基本共识;好的私立小学门槛比顶尖大学还高,也是一项共识。最近通过一次机会,在全东京入学难度第二名的私立小学做了一次临时教师。临时教师是志愿者性质的,没有报酬,但作为外部人士能够一窥小学教育现场的机会…[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林夕我越来越怕那些暧昧不明的小承诺,一听到有人说“等一下打电话给你”“等一下去你那里”,不能说出确切的时间的话,我巴不得立即表明:“那就不要再打来了,还没说完的话就在网上说;也不要过来了,改天有了确切的时间再约吧。”不是怕等待,生活不是在等这就是在等那…[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美)威尔·施瓦尔贝我们经常互相问候:“你去哪里度假了?”“你睡得怎么样?”还有一个问题,我觉得大家应该互相多问一句,那就是:“你在读什么书?”这是一个简单却有力的问题,它可以改变生活,为被文化、年龄、时间和空间分割的人们创造一个共享的宇宙。当我们问别…[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胡杨时下有句特别流行的话:世界正在奖励终身学习的人。我有一个“警花”好友,业余时间一直在学习古典文学课、心理学课,还多次给我推荐好的课程。好友T报了一个网课叫“光的研习”,几个月下来,不但照片拍得每每让人叫好,她自己也深得摄影艺术之精髓——发现美,表达…[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古典提问的能力,最能看出一个人思考的深度。比如“书读不过来了”这个话题,大部分人的思路是感叹一下,抱怨一下,讲几个笑话。我常常会连续追问6个“Why”(为什么)。1W:为什么书读不过来?答:因为方法不对,且知识太多。2W:为什么知识太多?答:因为筛选不…[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连岳昨天听说了一件荒唐的事情:一位爸爸欺骗不到3岁的儿子“爷爷被警察抓走了”,说是为了挫折教育。有这样的爸爸,这个孩子一生的挫折将会很多,可怜。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用实验证明,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人的完全不同。这也说明,用成年人的想法去折腾他们,给他们硬…[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蔡康永我们常听人劝别人:“你要把心打开。”却从来没听过有人劝别人:“你要把心关上。”这不合理,门要是随便打开,岂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可以跑进来?别忘了有时要选择把内心的门关上,这是一种能力,说穿了,就是跟自己相处的能力。独处的能力,是使我们与别人不…[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梁凤仪我的私人公司(不是上市公司)常常都有不少的冗员。新加入的财务部同事老是不明白,为什么我明明不需要某种服务,或没有必要设立一些项目来招揽人才,却老是巧立名目,让一些人白拿工资或项目补贴。以下就是一例。曾有一位小学时代的老师,移民外国之后不能适应,在…[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陶太朋友的孩子参加了小学组织的“道歉日”活动。老师要求孩子们把想对爸爸妈妈说的道歉,写在一封信上,而后专门组织了一个“道歉信”展览,家长可以去参观。朋友兴冲冲地去看了,最后心情沉重地回来。因为她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孩子都在为没能考高分而向父母道歉。“道歉…[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茅盾练习写作时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事:一篇既成,修改又修改,总弄不好,此时人也累了,自信力也动摇了,但是过了些时,换个题目,换一种体裁,居然写成了大别于昨日的作品。如果说这是一两天之内就大有进步,那显然是不合理的,于是就有别的解释,最通常的是:“这个题目好…[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张佳玮打开手机,找到任何一个可以语音输入转化为文字的软件。把你对某事物想说的话,或你想说的故事,口述一遍。等这些语言转化为文字后,自己读一遍。你大概会很意外地发现:这些文字比你想象的更散乱、更黏糊、更琐碎。“我觉得自己讲得挺清楚的呀!怎么转换成文字,就…[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亚比煞阅读的才华,除了少数天才以外,几乎没有人是与生俱来的,这绝对是可以锻炼、可以提高的。01最近一阵子,各式各样的写作班忽然遍地开花。我身边好多朋友,不拘以前是干什么的,忽然都开始热衷于写作,也经常收到有人写邮件给我,问我是怎么学写作的。自媒体如日中…[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陶瓷兔子跟身边的人创造更深更多的羁绊,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自己好一点,无论你的生活此刻有多风雨飘摇,只要那些羁绊还在,你都不至于冒出那个绝望的念头:这个世界与我无关。01跟一位读者聊起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有关孤独和朋友。她说,每次一个人待着的时候,都觉得特别…[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猫主义“你说什么?里面还有两个外星人?”舰长看着那件来自空间旋涡的垃圾,仍旧难以相信它是一艘外星飞船,“可是扫描器没发现迹象啊。”“确切来说,是两个正在休眠的外星婴儿,或者说幼体?唔,这个词怎么翻译才好呢……”“别管怎么翻译了,婴儿到底在哪儿?”“问题…[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郭华悦年轻时,什么都不懂,却常自以为什么都懂,存心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最烦的是母亲常跟在后头,说这也不行,那也不好。后来,我便决心要飞到外面的世界,实现自己的满腹理想。当时,总以为摆脱了母亲的唠叨,大好前景就在前方等着自己。当然,现实残酷,没多久…[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尤今好友阿韵,在母亲去世后,痛苦地向我表示,她很后悔。饶具讽刺的是,让她后悔的,不是孝顺不及、不是爱得不够;恰恰相反,她爱得太多,那密不透风的爱,剥夺了母亲的生活乐趣。阿韵的母亲罹患末期癌症,为了让母亲活得更长久一些,阿韵严格控制她的饮食,这也不许吃、…[浏览全文][赞一下]
文/林燕妮跟老同学吃午饭,她递给我一大袋好东西——柠檬姜、酥核桃、话梅、桂花姜,都是我从小吃到大的零食。六年同窗,到底是知我,没有客客气气地送我一件银器,或者一支金笔,大包小包酸酸咸咸甜甜的东西,全是我们的童年和磨洗不掉的情谊。老同学跟我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