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月亮寄予了厚重的怀念,比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等。诗中月亮从本喻合一转变为自然本体,其间经历了很大变化。现代诗的特征之一是反叛,其中包括对月亮形象的重构。新诗中的月亮,不…[浏览全文][赞一下]
鲁迟推荐人:慧兰推荐语:山是一位稳重的智者,落叶是它闪过的每一个成熟的念想。意象“山”与“我”互为喻体。山本不动,因有鸟替之传声、飞翔,山又是动的。一句“它揽不到云,我替它揽”,暗喻“我”比山更高!末节虚实结合,用“眸的锋芒”暗喻人的洞悉与智慧,且与首节遥…[浏览全文][赞一下]
推荐人:于小尘推荐语:何桂艳的这首诗充满了生命反馈给哲学的思考,并贯穿着很深的悲悯情怀和内敛的责任,这是诗人的信仰。诗人似乎对泥土有着特殊的敏感和偏爱,亲人、谷子、田野、风,都充满泥土的味觉,呈现的方向是螺旋的,有时飘得很高,可以扛起整个辽西的傍晚,有时沉…[浏览全文][赞一下]
推荐人:郭旭升推荐语:池渊树的这首诗很克制,将语言蛰伏在狭小的叙述中,却呈现出“针眼大的孔穿过斗大的风”的效果。从一枚纽扣到岁月、星辰,看似平凡的事物实际上是“一只饕餮巨獸”。评论诗歌单纯去揣摩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已经太过苍白,而是跟随作者营造的梦一同共振,去…[浏览全文][赞一下]
推荐人:廖令鹏推荐语:在樊子的这首诗中,诗人用强烈的色彩和意象与物象进行对比,深沉地转折,看似“我知道”的肯定句式,却呈现出怀疑与诘问的意味,让诗歌顿时变重为轻、变慢为快,变厚为薄,变钝为利,在诗人有骨力的抒情以及悖论性的张力冲突的语言方式中,诗歌处在轻盈…[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一默推荐人:雨落荷塘推荐语:雪迹,无疑是雪的痕迹。那么诗人是如何展开这其中的颜值呢?选取的视觉和手法都无不例外地考验着一首诗的成色。“原野的榫卯”“尖尖的犄角”“春天的笋子们受孕”“我想要为它们加一瓢热水,我想让尖叫从掘地三尺的地方冒出来”,这些尖锐又生…[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林推荐人:陳素凡推荐语:在山城中生长,诗人以河流为母,青山喻父。在诗中,父亲的形象就是我的高山,一朵黑云,怎么就压垮了一座山,是敬畏,是爱,是目睹生养“我”的天地山河之间的厮杀,让“我”的心在一场暴风雨中“紧紧颤抖”。孩子看着“病榻上的父亲”,读者看着这…[浏览全文][赞一下]
进入信息时代,随着元宇宙的扩展愿望不断增强,精神世界也在努力挣脱机械的势力与盘踞。在这个节骨眼上,诗人们都有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也就是有着一种很强烈的梳理社会、支配自然与修正时代的雄心,李建军的诗集《拯救村庄》就表现出这种强烈的愿望。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浏览全文][赞一下]
夏汉布罗茨基关于“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揭示了诗与诗人的隐秘关联性,即诗与诗人是互相寻找的。在子非花的文学世界里,我有幸窥视了这份惊喜。他大学期间沉迷于诗歌,写下不少充满激情的诗篇;毕业后辞职经商,中断写作二十多年后,诗这匹黑马又找上门来,且一发而不可收…[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卫国路也的诗集《大雪封门》,主要收录了她近两年来的诗作。共分三辑,第一辑“南部山区”下收73首,第二辑“东流去”含40首,第三辑“大雪封门”中录有4首长诗,总计117首,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在新常态、新困境下的生命体验和存在之思。路也选用大雪意象,以其笼覆四…[浏览全文][赞一下]
江兮源冉冉的诗集《望地书》于2021年12月,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国内诗歌界的关注。然而从现有的评析文字看,尚未得到与之相匹配的重视和读解。本文拟通过对该诗集部分篇什的读解,探究其隐涵的精神与文化意义的重要性,以及审美体验与美学价值的特殊性及经验与…[浏览全文][赞一下]
鹿的角枝昌耀在雄鹿的颅骨,生有两株被精血所滋养的小树。雾光里这些挺拔的枝状体明丽而珍重,遁越于危崖、沼泽,与猎人相周旋。若干个世纪以后。在我的书架,在我新得收藏品之上,我才听到来自高原腹地的那一声火枪。——那样的夕阳倾照着那样呼唤的荒野,从高岩,飞动的鹿角…[浏览全文][赞一下]
灵感林徽因是你,是花,是梦,打这儿过,此刻像风在摇动着我;告诉日子重叠盘盘的山窝;清泉潺潺流动转狂放的河;孤僻林里闲开着鲜妍花,细香常伴着圆月静天里挂;且有神仙纷纭的浮出紫烟,衫裾飘忽映影在山溪前;给人的理想和理想上铺香花,叫人心和心合着唱;直到灵魂舒展成…[浏览全文][赞一下]
轻轻地诉说,因为这是生活[葡萄牙]费尔南多·佩索阿轻轻地诉说,因为这是生活,这是生活和我对生活的意识,因为夜晚继续前行,我累了,我睡不着。而如果我走到窗前我看到,在那野兽的眼皮下,有无数星星的巢穴……我消磨了白昼,希望能在夜晚安睡。此刻正是夜晚,差不多是下…[浏览全文][赞一下]
1948年11月,出生于哈尔滨。后随父母南下,经武汉入四川,在川读书并直至青年。1974年3月,在《解放军文艺》发表处女作,民歌体诗《女队长的画》;同月,在《陕西文艺》发表《春从北京出发》。1980年6月,在《诗刊》头条发表组诗《那时我还是个孩子》,10月…[浏览全文][赞一下]
叶延滨是当代诗坛的一棵常青树。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他始终活跃在当代诗歌的第一现场,向诗坛不断提交着质量颇高的崭新艺术作品,直至今日虽年逾七旬然笔力犹健,其诗作仍常出现在各大文学期刊上,令人不禁暗生赞佩。一定程度上,叶延滨可以称得上中国当代诗歌的界标性人物,…[浏览全文][赞一下]
中国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女郎,双手拳在胸前,“Howgreat!China……”她赞美着老态龙钟的长城。不,可尊敬的小姐,对于我的祖国,长城——只不过是民族肌肤上一道青筋,只不过是历史额头上一条皱纹……请看看我吧,年轻的我——高昂的头,明亮的眼,刚毅的体魄。…[浏览全文][赞一下]
百年以来的中国诗歌,虽然是以新诗为主体与主潮,但旧体诗的存在与复兴也是另一条重要的线索,形成了不可忽略的一种文学界面。1949年以后,中国各大诗刊发表的作品也是以新诗为主要对象,旧体诗似乎只是作为陪衬或附录,但在国家层面也还批准出版了一些专门的旧体诗刊,如…[浏览全文][赞一下]
现代诗自诞生起就被打上了“短诗”的烙印。在日渐迅捷、快速且易逝的时空中,一切冗长的、深奥的、亟需耐心的东西都不可避免地在人们的注意力中褪色、减弱、衰竭。正因如此,现代长诗在所难免成为了一个悖论。无论是诗人写作长诗、还是读者阅读长诗,都是一项艰苦卓绝的挑战。…[浏览全文][赞一下]
【白俄罗斯】尤利娅·阿勒琴科抱歉!我把太阳捧在掌心,对闪闪发亮的仁慈深信不疑。抱歉,因为自己的任性!妈妈,我在哪里迷的路?理想的光明之力已在哪里消耗殆尽?莫非是哪个——沐浴的水珠——敞开少年心扉的地方?野草仿佛梦一样被浓雾的虚伪小径引导而至,欺骗的火中,心…[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