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18737
    2023-11-09
  • 2020年夏的某个下午,我站在淮安里运河畔八亭桥上远眺滔滔东去的运河,那些大大小小的浪花在桥下一朵追着一朵奔向远方,随即消失于空茫之中。一只货船鸣笛破浪而来,我突然发现一只大鸟坚定地站在船头,任凭运河风浪怎么吹打它都不飞走。它是想做一块坚定的石头哦,它要与…[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8654
    2023-11-09
  • 诗人张枣的《镜中》如今已家喻户晓,尤其是诗的起始两句,“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更是被无数文艺青年引用,渲染了诸多爱而不得的忧伤。但我此时想到这一句,却不是出于忧郁,而是一种哀伤的“美丽”。诗于我而言,便是这样的感觉,有爱而不得,有忧伤…[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8566
    2023-11-09
  • 当下的中国诗坛,气象万端而评价各异,实属正常不过。对于布兰臣的诗,我对他关注较多也比较了解。我之所以关注他,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诗,在思维方式和话语特色上,是颇具特色的。有诗的思维方式吗?我认为是有的,但每个人的理解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8520
    2023-11-09
  • 朦胧诗代表性诗人杨炼认为,杨克像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其诗都与理想有关。这个评价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我看来,杨克的诗歌文本更多地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腊诗人埃利蒂斯和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诗歌文本相类似。诗歌创作中,杨克关注时代发展,创作了大量现实题材作品,是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8503
    2023-11-09
  • 刘啸是雪花一樣的词纷纷扑进你仰望的怀抱和衣领明明灭灭的时间,第一片雪裹着一个婴儿的啼哭那轻轻的撞击声,春天的訇然来自某个不为人所知的方向谁能看到吟诵者目光的尽处生死奔赴,语言是一种浩大的洁白一定,有火在燃烧,有水在汹涌它们是水的灰烬,和火的骨头仿佛你一个人…[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8470
    2023-11-09
  • 李传英城市塞满了风,从街的这头到那头通过这条街需要绕过急匆匆的雨伞疯狂摁着喇叭急不可耐的方向盘电动车狼狈的车胎还有赶着时间不停歇的雨没有和风达成和解雨的形式多变,合约在不停地更改中没有固定住一种格式坐在路边的台阶上看更多的人走进黄昏走进夜色,更多人走进点亮…[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8418
    2023-11-09
  • 伍惜葵在起风的枝头,飘摇又在一声鸟鸣中,飘落那恍若虚无的棉丝暮光中,明亮着泠然清骨带着枝头的孤傲,连同树下,那离人的记忆一并坠入,我眼里的苍穹而如今,我们如此靠近近得仿佛已经消失了一样连同,我那棉絮般的过往——原载《延河》下半月刊,2022年第7期推荐语艾…[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8385
    2023-11-09
  • 周文婷时间不早了橘黄色的灯从玻璃的脸上点亮你像迷信一个女人一样迷信洁白总是掉落雪的那根枯枝寒意在他身上又长了一岁你别搓红了手庆贺紧挨的雪,也在寻找掉落的理由眼睛里的水流速度比不上結冰的速度,别气馁方圆十里,自觉形成一幅天然艺术作品供你自述一天如何被发丝粗细…[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8352
    2023-11-09
  • 诗歌的隐喻功能在某一向度上倾向于现实结构和深层文化心理,这种结构以现实个体感受的想象性为基础,隐性地存在于诗人的内心。在诗歌写作的具体过程中,隐喻功能表现在对个体(自我)生命的扩展和挖掘性的关注,意象群跟随诗人的视角在行吟中得到扩充,意象形成描述性的现场肌…[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8373
    2023-11-09
  • 用理性思想和自然科学规律搭建世界不是艺术的使命,将事物分解成可拼叠累加的诸部分也不是艺术家的工作。诗人的工作是发现世界颤颤巍巍的骨架,感知它的缺失与不完善。因此,诗人需要为其增加感性的力量与丰满的血肉,以期克服世界的破碎感;按照乔治·桑塔耶纳在《诗歌的基础…[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8302
    2023-11-09
  • 在中国60后诗人的诗歌写作当中,有的注重语言建构的写作,也有的注重对精神向度进行边界拓宽。在语言建构方面,张枣就凭借语言成为安身立命的诗人。潘维的写作也因为在语言方面的辨识度,让他成为同时代的诗人中少数几个仅仅凭借语言就能安身立命的诗人之一。如果说张枣和潘…[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8302
    2023-11-09
  • 记得西方权威机构曾排列过对世界有影响力的文学名著,《荷马史诗》被列为这排行榜的顶峰。《荷马史诗》是神的战争,前者《伊利亚特》,讲了诸神的出征;后者《奥德赛》,则铺就了回归的路程。不知为何,读罢吉狄马加发表在2022年《十月》4期上的长诗《应许之地》,神灵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8262
    2023-11-09
  • 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解释篇》中指出,“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这里所说的“口语”,指的就是一种诗意的实验性文体。2022年《十月》第4期刊发的吉狄马加长诗《应许之地》,用诗性的符号构建了传统理念和后现代工业文明相融相生的主旨意涵。纵观吉…[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8208
    2023-11-09
  • 我遥望曾卓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我遥望》一诗写于1981年,是诗人曾卓的晚期作品。曾卓少时即有文名,1940年代…[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8224
    2023-11-09
  • 大街[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这是一条长长的寂静的街道。我在黑暗中行走,跌跤,爬起来,踏着干枯的落叶和沉默的石子,深一脚,浅一脚。我身后也有谁将它们践踏:我停,他也停,我跑,他也跑。当我转过脸,无人静悄悄。一片漆黑,没有出路,我在街口转来转去总是又回到原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8241
    2023-11-09
  • 李亚伟的组诗《河西走廊抒情》已经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生涯的代表性作品,这似乎可以成为一种事实被我们所体认。这组诗已经在不间断地阅读与批评中显露出了一些经典化面相,比如宏阔的历史视野、鲜明的独创气质以及大胆的诗学探索等,都是为人所称道的。诗人在这组诗中艺术处理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8179
    2023-11-09
  • 李亚伟《河西走廊抒情》是我近些年唯一满意的一部作品。从2005年开始写,到2011年才写完诗歌正文部分。2005年写出前六首后,技术上遇到了困难,尤其是第五、六首,写出来后觉得这二首内容上太匆忙,应该在更后面出现,也即,那会儿我实际上只完成了前四首。总之,…[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8130
    2023-11-09
  • 第六首雪花从水星上缓缓飘向欧亚大陆交界处,西伯利亚打开了世界最宽大的后院。王大和王三在命里往北疾走,一直往北,就能走进祖先的队列里,就能修改时间,就能回到邂逅之前。历史正等着我,我沉浸在人生的酒劲中,我有时就是王大,要骑马去甘州城里做可汗。风儿急促,风儿往…[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8168
    2023-11-09
  • 诗歌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心灵的问题,但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也是语言的问题。诗歌的语言有着双重的印证和表征作用。一方面,印证和表征著诗歌的形态;另一方面,印证和表征着人的历史存在乃至本体存在的位置。每一个时代的诗歌呈现都彰明着这两个维度的事实。因此,我们就从这一视…[浏览全文][赞一下]

  • 0/18123
    2023-11-09
  • 【巴西】曼努埃尔·班德拉沮丧我像哭泣者一样写诗为沮丧,为失望……请合上我的书,若你暂时没有任何理由哀叹。我的诗句是血。是火热的狂荡……凌乱的悲伤……徒劳的悔过……它在我的血管里发疼。苦涩而滚烫,从心口,一滴一滴滚落。在这些嘶哑痛苦的诗句中生命就这样从双唇流…[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