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显硕,1979年出生,文学硕士,河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副编审,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知识分子杭约赫多向往旧日的世界,你读破了名人传记:一片月光、一瓶萤火墙洞里搁一顶纱帽。鼻子前挂面玻璃镜,到街坊去买本相书。谁安于这淡茶粗饭,脱下布衣便有青云…[浏览全文][赞一下]
南鸥宗城白瀚水苏美晴阿剑吴辰周水寿周航编者按:当下诗坛,诗歌活动层出不穷,其中以征文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更受到广泛关注。本刊上一期特开专辑,邀请诗人和评论家一起对“征文体”诗歌进行争鸣,在诗坛引起强烈反响和积极回应。现将部分诗人、评论家观点摘要合集如下,以…[浏览全文][赞一下]
范剑鸣,原名范建民,江西瑞金人。中国作协会员。有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发于《诗刊》《诗歌报月刊》《星星》《中国诗歌》等处,获首届方志敏文学奖(诗歌类)、全国诗歌比赛一等奖、井冈山文学奖。出版诗集《向万物致敬》《大地庄严》《诗意瑞金》。“征文体”是诗人们…[浏览全文][赞一下]
陆承,男,1984年生于甘肃榆中。诗文先后见诸《散文诗》《黄河文学》《甘肃日报》《星星》《人民文学》《扬子江》《诗刊》等报刊,有作品入选《21世纪年度散文选》等选本,参加第七届及第十届全国散文诗笔会、《人民文学》第五届“新浪潮”诗会,入选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浏览全文][赞一下]
成路《裂开的星球》是一部研究性的长诗——人性、政治和道德的时代历史研究。贝内代托·克罗齐在《诗,真理作品;文学,文明作品》里说:“在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要把诗和文学作为名副其实的历史学家在精神上所需要的东西加以培育”。以此,在阅读《裂开的星球》时,就不难…[浏览全文][赞一下]
向云驹《裂开的星球》是吉狄马加的最新诗作,也是这个世界的诗人在疫情期间写给仍然在疫情中挣扎的世界的最新诗作。自从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以来,虽然也有一波又一波的诗潮汹涌,但是在疫情后果不明、疫情走势不明、疫情性质不明的情况下,诗歌的肤浅、应景、瞬息…[浏览全文][赞一下]
敬文东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与之相应而起的,则是有关抗击疫情的新诗作品。这批作品数量庞大,密布于微信朋友圈、微博,然后,再出没于各种报章杂志。它们带着做诗者的忧愁、焦虑、恐惧、迷茫,甚或绝望。诗者,“言志”也,“缘情”也,本是中国诗学的老传统;“饥者歌其食…[浏览全文][赞一下]
赫尔穆特·聂德乐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摘下令我们视而不见、自以为是的镜片,从而能察觉到那些裂缝——那些据我们所知,地球极有可能从中滑下的裂缝呢?要怎样才能估算出幻想力量无远弗届的危险,代之以不可或缺的谦逊呢?有没有办法去懂得我们必须摆脱人类的傲慢可以主宰地球的想…[浏览全文][赞一下]
丁科·泰莱詹在危机和灾难的年代——而且,恰当地讲,很少有年代完全免于危机和灾难——所有类型的艺术家们都在用不同的风格采取行动并做出反应。他们中有些人,审慎抑或随意地决定,不去应对眼下的现实和其中的问题,他们只是继续创造他们的宇宙,表达他们的梦想和感情;其他…[浏览全文][赞一下]
余退在陈东东富有多样性的诗歌写作里,新古典意味的诗歌是其重要的构成之一,其诗歌的取材主要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古典场景、传统文化等。这类写作,陈东东以其清醒的历史眼光和审视态度,混合诗歌想象力的欢悦和现代性的介入,使其文本呈现一种绵密的、复合的质感。参照…[浏览全文][赞一下]
我已经无法确定,我能够忆起的自己最初的经历是在几岁,在哪一年?那时候我的确还很小,有一天下午,父母带着我去乘黄浦江上的轮渡,乘到对岸,我不肯下船,于是又乘回来,接着再乘回去,在我执拗的请求和顽强的抗争下,我们来来回回,连续乘了无数趟轮渡,直到,比如说,听说…[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东东(1961-)诗人,作家,现居上海和深圳,近年出版的作品包括随笔集《我们时代的诗人》(2017)、诗文本《流水》(2018)、诗集《海神的一夜》(2018)、《组诗·长诗》(2019)和《陈东东的诗》(2019)。运河是一番奇想扛来新时间,长河运抵用…[浏览全文][赞一下]
本刊编辑部2020年9月29日上午,由《星星》诗刊和岳池县文联举办的“陆游田园诗歌暨新时代乡村诗歌”创作座谈会在广安岳池召开。来自南开大学新诗研究中心、《深圳诗歌》《诗歌月刊》《广西文学》《星星》的评论家、诗人、刊物主编共聚一堂,会议由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星…[浏览全文][赞一下]
远人我信仰普通的一天此时此地,就是我我看不见它的途径我从未看到它如何到达我它超出一切我所能感知的知识和真实它带走此时离我而去后不知它去向何处除今天这个地点外我一无所知只知道环绕我的未知重重仿佛今天是唯一留下的存在是属于我的一切,它甚至赋予我对于今天的信仰方…[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涛新诗之所以称之为新诗,最主要的原因是形式之新,这也是新诗得名的最直接来源。新诗本身就是诗体流变的结果,新诗的诗体产生方式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从文体形式和文学语言的时代流变来看,新诗的到来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是不可逆转的文学潮流。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所呈现…[浏览全文][赞一下]
戴琳在20世纪的美国诗歌史上,罗伯特·潘·沃伦(RobertPennWarren)是一位特别且综合的存在。他是“新批评”理论的联合创始人之一、美国第一任桂冠诗人。诗与小说均斩获普利策奖,他也一度被评论家褒奖为“二十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美国诗人”。沃伦一生创作…[浏览全文][赞一下]
汪剑钊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任何人企望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都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情。古往今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有过种种努力,尝试着利用各自学科的优势来界定文化的概念。据说,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浏览全文][赞一下]
马叙海边的人,那些出海为生计的人,他们从不轻易赞美大海,只赞美到天气为止,直至收获满满的时候,才会赞美一两句大海。而更多的时候,是诅咒大海,他们是被自己驱赶到大海上,为自身与家人的生存而去冒险获取大海的物质。而居于海边的有关大海的写作者也是打捞者,他所打捞…[浏览全文][赞一下]
川美火车是那种自带诗意的事物。因为远方和对远方的期许,因为出发或归来,因为离愁与别绪,因为一路上经历的朝暮晨昏,因为车窗外不停闪过的异乡山水、田园,因为在列车上跟陌生人同处于狭小空间而越发觉得孤单,因为从琐碎的日常中抽身,不工作、访友,不做饭、上市场,被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雷立喜一个寒冷的冬夜父亲掌灯,母亲纫线赶做我们过年的新衣油灯如豆,照出一小团发黄的光亮父亲晃动轻鼾,一个激凌又一个激凌又掌正了灯,脸上渗出沉沉的倦意母亲微微撩了撩眼皮,瞅着父亲笑笑摇摇头,又笑笑,在秀发上挑了一下针尖又挑了一下针尖,繼续佝偻着头飞针走线,北…[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