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巧去年9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孙家洲公开宣布,因今年新招硕士生郝相赫在微信上对北大、人大教授“无端嘲讽”,经苦口婆心劝导无效,决定与该生断绝师生关系。消息一出,引发舆论关注,相关争议不断。东汉学者王充在《…[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夏恩加入一场中国式的饭局,有时就像一场冒险,周遭满座未必皆是亲朋好友,握手寒暄之际也许心怀怨怼,甚至暗藏杀机。历史上,刘邦就加入过一场危机四伏的饭局,周围都是推翻秦朝的小伙伴,领头的那个叫项羽,号称很能打。那天刘邦可能喝了很多酒,吃了一些猪肉刺身,但真正…[浏览全文][赞一下]
费参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美、英、苏等主要战胜国都分别派兵,以不同方式登上了日本的领土。鲜为人知的是,美国政府也曾致电中国政府派兵协助盟军占领,然而,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最终丧失了这一作为战胜国的权利。美国请中国派兵协助占领日本盟国首次讨论对…[浏览全文][赞一下]
叶兆言“清污”1983年秋天,我开始读研究生。那年头考研究生,导师要把弟子带毕业了,才开始招收新生,不像现在,年年可以招。除了公共课,小课去导师家,在书房里听导师随便说。我的导师叶子铭年龄不大,教学方法却属于老派。我们是他开始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叶老师以研…[浏览全文][赞一下]
形势急转直下随着“文革”的爆发,中央办公厅的形势也急转直下。首先被迫害致死的是毛主席的大秘书、中办副主任田家英。田家英多才多艺,为人正直,敢于向毛主席、党中央反映真实情况,在中办翻译组成立之初,他给过我很大的帮助和关心,把他许多年来积累的毛主席习惯用语教给…[浏览全文][赞一下]
牛会娟+汪玉祥宋代还有生花乞巧的习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所载,京师一带人家,每到七夕前十日左右,用清水泡绿豆或豌豆,每天换水一次或两次,等到豆芽长到五六寸、豆苗可以自己站立的时候,就另换在小盆中。等到七夕,豆芽可长达一尺左右,人们称此为生花盆儿。豆芽还可…[浏览全文][赞一下]
牛会娟+汪玉祥除了利用植物来乞巧外,和织女缫丝织布有着类似特点的结网蜘蛛也是古人们乞巧的一种吉祥物。喜蛛应巧也是比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大概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里说,七夕之夜,人们在院子里摆设瓜果宴乞巧,如果有蜘蛛在瓜上结网则被认…[浏览全文][赞一下]
牛会娟+汪玉祥穿针是女红的基本功,穿针乞巧是七夕乞巧的一种常见方式。《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初七晚上,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穿七孔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所谓“七孔针”,大概是一端有七个针孔的特制“乞巧针”,它只在七夕时让妇女把彩线来回穿过它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牛会娟+汪玉祥七夕,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历来于此有丰富的民俗活动。织女是天上的仙子,能织出漂亮的云锦天衣,自然是精于女红、心灵手巧。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女红的技巧。七夕,祭祀牛、女后,妇女便会玩多种乞巧的游戏,以验证是否“得巧”。投针卜巧是源于穿针乞巧风俗…[浏览全文][赞一下]
东方小四著名诗人卞之琳的著名诗作《断章》的主角张充和,于2015年6月18日凌晨一点,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寓所离开了这个繁华世间。《断章》选自卞之琳的一首长诗,文字如下:“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苦…[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诚龙梁士诒是民国交通总长,袁世凯一条线的人,他碰到的问题是,袁世凯赶世界时髦,搞了总统制,烧了一把火搞了机构改革,将政事堂改设为国务院,徐世昌直接领导着梁士诒,领导换了人,干部便换了运,梁士诒由炙手可热的民国财神,靠了边站,喝凉风去了;冬天吹点凉风,还不…[浏览全文][赞一下]
金凤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对汉人颁布了“薙发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很多明朝的遗老遗少原想保住中原汉族的束发习惯,以身试法,却因此丧身殒命。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党人也照方抓药,倡导民众剪辫子,以此激发民众的反清意识。其实,在满清统治江河日下的20世…[浏览全文][赞一下]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对水旱灾害相当敏感。加上中国东部主要农业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大小灾害频繁,成为统治者和民众经常性的威胁。现实的需要使中国古代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相当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形成了一些独特的观念,其中之一即“天人感…[浏览全文][赞一下]
朱仲南有一位名画家,他谈到文凭的时候,认为文凭是平庸的保障,很有哲理的味道。如有一个人本来是十分平庸的,但他说自己是名校本科毕业生,是保送研究生。那么,别人就认定他不是一个平庸的人。即便他喜欢哼流行曲,喜欢跳“小苹果”,经常说什么“颜值”、“屌丝”一类话,…[浏览全文][赞一下]
偶然和高晓声谈起“文化小说”,晓声说:“什么叫文化?——吃东西也是文化。”我同意他的看法。这两天自己在家里腌韭菜花,想起咸菜和文化。咸菜可以算是一种中国文化。西方似乎没有咸菜。我吃过“洋泡菜”,那不能算咸菜。日本有咸菜,但不知道有没有中国这样盛行。“文革”…[浏览全文][赞一下]
孔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征婚广告词,就是这么任性早在1900年前后,蔡元培、章太炎等名流就先举起了征婚招牌。元培先生到底是留洋归来,态度开明,开列的五个条件中,有一多半是为女方着想:一,女子须不缠足;二,须识字;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浏览全文][赞一下]
冉思尧1897年,福建举人林纾为排遣母亡妻丧之痛,与友人王寿昌合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该小说出版后,著名报人汪康年看到其中商机,拟以重金买下版权重印,并事先在报纸上宣传。林同意此事,独对“润笔”坚辞不受,多次去信要求汪登报声明。1956年,存款逾万的青年…[浏览全文][赞一下]
客票飞票加价票自1927年春和大戏院首创对号入座、预售戏票后,天津全市各戏园竞相效尤。开演前半小时,观众持票鱼贯而入,但他们的戏票却不尽相同,除有普通的包厢票、池座票和散座票外,还有客票、飞票和加价票。某戏班儿初到某地,在某戏园演出第一场戏,行内称“拜客戏…[浏览全文][赞一下]
普郁+昂俞暄上世纪70年代,看电影是老百姓极度匮乏的文娱生活中唯一的一抹亮色,而由老厂长陈叙一领导的上海电影译制厂为中国电影观众打开了一扇瞭望外面世界的窗。毕克、邱岳峰、尚华、于鼎、李梓、童自荣等一批优秀配音演员的作品点亮了当时简陋的银幕,他们那极富磁性和…[浏览全文][赞一下]
吕春毛泽东一生读书无数,其中对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更是爱不释手。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到人生结束,至少读了70年《三国演义》。他熟读《三国演义》,经常运用并赋予《三国演义》以时代含义,传播他深刻的思想。从小就是“三国故事大王”少年时代,出生于韶山农村的…[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