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林彪、叶群、刘少奇、王光美、彭真、陆定一……40多封匿名信将这些政坛人物卷入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而写信的竟是陆定一夫人严慰冰。她为什么要这样做?陆定一知不知情?案件是如何侦破的?作者在此作了最新解密——“基度山”匿名信使林彪坐立不安从1960年3月起…[浏览全文][赞一下]
曹文轩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浏览全文][赞一下]
风筝,南方称“鹞子”,北方称“纸鸢”。纸鸢的前身为木鸢,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鸿书》),“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韩非子》)。直到汉代发明了纸,才开始了以纸糊风筝的历史,当时名曰“纸鸢”。为什么称作风筝呢?“纸鸢又名…[浏览全文][赞一下]
围棋自古为老少咸宜之娱乐活动,特别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宋代文豪苏东坡虽自称“不解”棋道(《观棋》诗序),不过是谦让之语罢了,他在许多诗文中都写到围棋之乐:“一杯连坐两髯棋,数片深红入座飞”(《与闲山居士》);“樽酒乐余春,棋局消长夏”(《司马君实独乐园》)…[浏览全文][赞一下]
鼎是一种古代炊具,两旁有耳,下有三足,故“鼎”是一个象形字。鼎三足,汉字在下部却是四笔,已非三足,这是小篆书体讲究整齐的结果。同时,鼎也有方形四足的,如司母戊鼎。鼎为炊具,又称为调和五味之宝器。古代设宴时,天子九鼎,将牛、羊、豕、腊、肠、胃、肤、鲜鱼、鲜腊…[浏览全文][赞一下]
皇帝最有代表性的服饰,自然是龙袍了。京剧中有《打龙袍》一出,说的是包公到陈州放粮,遇到宋仁宗生母李后,回京后,借元宵佳节观灯之际,特设一戏借以讽喻皇上的不孝。仁宗大怒,欲斩包公,经老太监陈琳说破当年狸猫换太子之事,方恍然大悟,立即迎接李后回朝。李后令包公替…[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鸣被阉割了进宫服侍皇帝和后妃的人,学名叫宦官,贬则叫阉人、阉竖,中性的称为寺人,褒则为貂珰、常侍或黄门。到了明代则变成太监。因为宦官的组织是十三监,皇帝经常用若辈外出做监督人员,监军、矿监和税监。明代的太监,尤其是司礼监和司马监的太监,权倾朝野,有时能当…[浏览全文][赞一下]
马伯庸年前听人改了一首《常回家看看》,把我给逗笑了:“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准备了一些唠叨,奶奶准备了一些唠叨,姥爷准备了一些唠叨,二姑准备了一些唠叨,三舅准备了一些唠叨……”现在许多人回家过年,差不多就是这么个状况。应对这种事,我也算是过来人。这是一种…[浏览全文][赞一下]
薛仁明自古以来,刘邦的名声不算好。读书人提起刘邦,总多感不屑。如此情形,古今皆然。早在刘邦当年,陈平就曾当面直说:“大王慢而少礼,士廉洁者不来。”即使日后大事底定,天下一统,都还有狷介高士对刘邦“慢侮人”的恶行深恶痛绝,最后,竟愤而“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浏览全文][赞一下]
倪培森“肮脏”与“龌龊”现在都被当作同义的双音节联绵词使用,形容人体、衣物、环境不干净或思想、品行卑鄙、丑恶,贬义色彩很浓。其实两者的本义并非这样,而且“肮脏”还含有褒义;“龌龊”则是个中性词,并无贬义。要讲清为什么的道理,就要从两者的由来和语义演变说起。…[浏览全文][赞一下]
杨绛假如说话有艺术,听话当然也有艺术。说话是创造,听话是批评。说话目的在表现,听话目的在了解与欣赏。不会说话的人往往会听说话,正好比古今多少诗人文人所鄙薄的批评家——自己不能创作,或者创作失败,便摇身一变而为批评大师,恰像倒运的窃贼,改行做了捕快。英国十八…[浏览全文][赞一下]
于青+郭小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首发时间:1981年提出者:北大学子地点:北京大学校园流传范围:各大高校校园1981年3月20日深夜,围守在广播边上的北京大学学生们屏住呼吸,等待中国男子排球队的最后战果。在争夺世界杯排球赛决赛资格时,中国男排先输掉两局,后又…[浏览全文][赞一下]
贾向红+吴继金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撤退到后方的漫画家陆续返回上海,与留在上海的漫画家重新汇合。上海又成为我国重要的漫画阵地。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上海的漫画家有:丰子恺、米谷、张乐平、叶浅予、张光宇、鲁少飞、沈同衡、特伟、丁聪、张文元、余所亚、陶谋基、王乐天…[浏览全文][赞一下]
解宏乾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是老舍本人“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并认为是自己“最好的一本书”。不过,此书1948年全部完稿,国内甚至没有完整刊登。1951年,美国哈科特和布雷斯公司便出版了《四世同堂》的英译本,取名《黄色风暴》。同年,《四世同堂》在日本发行引起…[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淦生一除了简单的识字课本(类似于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提及的那种用以传授“上大人孔乙己”的读法、写法的初级读本)外,在中国封建时代,基本上没有一本真正的母语教材。正所谓“文以载道”,在中国传统文人眼中,文章是用来表达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同样,那些用以…[浏览全文][赞一下]
散木一拙文《康生同文人的交往》以及宋希於先生的《也谈康生同文人的交往》(分载于2012年3月6日和4月27日的《南方都市报》),提到了那位堪称“花脸”的历史人物。最近,因周汝昌先生的去世(终年95岁),又想起了当年康生的一些事。康生其人,因战争年代的一贯“…[浏览全文][赞一下]
程丕来+编著章太炎的举动与打扮十分离奇。他经常穿长袍,外面罩上和服,头发留五寸许,左右两股分开梳理,下垂额际,不古不今,不中不西。蒋维乔(清末至民国时期气功学家)曾与他同住一屋。一天蒋维乔看见章太炎有一张写给汪允宗(曾与于右任等人创办上海《神州日报》)的纸…[浏览全文][赞一下]
丰子吟无穷尽的批斗我已算不清在整个“文革”时期爸爸挨了多少次批斗,因为次数实在太多了,数也数不清。况且有的批斗他从来不告诉我们,我只是后来听别人说的。上海文艺界的四大领导——作协的巴金,音协的贺绿汀,剧协的周信芳,美协的丰子恺,到后来都是上海“十大重点批斗…[浏览全文][赞一下]
朱洪涛顾颉刚自称与胡适发生联系始于一九二零年,可见胡顾订交之早,而在时人眼中,他们又是亦师亦友的同道。凭此密切的关系,在五十年代举国批胡的氛围中,顾颉刚是无法置身事外的。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顾颉刚也逐渐学习和认同马列理论。在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一日顾颉刚给好…[浏览全文][赞一下]
范泓(一)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日,傅斯年接替庄长恭为国立台湾大学校长,一九五○年十二月二十日晚上十一时二十分,以脑溢血逝于台湾省议会议场,在任上两年时间未到。他的突然去世,对于刚刚失去大陆不久退守台湾的国民党政权来说,是一次意外打击。一九四八年三月选出的中研…[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