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广播电台播中国的《知青之歌》1969年7月,江苏江浦发大水,滁河泛滥,大水一直淹到京浦铁路上面。知青任毅去抗洪防险,将近七天的时间都没有回知青屋。抢险回来后,隔壁邻居给了他一封信。任毅一看信,蒙了。信是任毅的同学郑剑峰写来的。由于身体残疾,郑剑峰没有…[浏览全文][赞一下]
姚芳藻一、初识浦二姐1946年4月,我进《联合晚报》工作不久,一天,总编辑陈翰伯约我们全体记者晚上去四马路酒家参加宴会,欢迎重庆来的客人,一共近十桌。场面不小,参加者许多都是抗战胜利后从重庆归来的新闻工作者。陈翰伯与《新民晚报》总编辑赵超构还等在楼下大门口…[浏览全文][赞一下]
善南1957年夏季的一天,上海复旦大学在相辉堂召开了一个反右派斗争大会,全校数百人被通知到场,气氛紧张、压抑。被批判的对象,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曾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的著名“七君子”之一——王造时。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中等个子,微胖身材,戴一副近…[浏览全文][赞一下]
不是所谓的“高干子弟”我出生在一个“红二代”家庭,也可以算得上是“官二代”。对于我的出身,社会上有各种传闻和猜测,认为我是一个所谓“大”公司的经理,就一定是通过“红”或“官”的帮助,而不是靠个人的努力而得到的。但许多人却不知道,我这个“官”连个七品都不够,…[浏览全文][赞一下]
朱德是1927年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三河坎失利后,朱德随即与陈毅一起率领余部转战湘南在耒阳发动了年关暴动,于1928年3月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这就是著名的井冈山会师。朱德因此在历史上被称为“朱毛红军”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肚皮不合时宜一天,苏轼问众婢,自己腹中有何物。众婢或答“都是文章”,或答“都是识见”,全是逢迎拍马的话。苏轼不以为然,又问小妾朝云,朝云道:“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闻言捧腹大笑。抱上座位神宗赵顼颁布熙宁新法后,各地方多启用一些刚刚入仕的新人,其中大理…[浏览全文][赞一下]
“native”与“China”辜鸿铭在张之洞幕府中做洋文案之余,兼任对外贸易税务方面的督察工作。在上任看公文的第一天,他见外国来的公文中称中国货为“土货”(nativegoods),大为不快,立即将“native”改成“Chinese”。他认为“nati…[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十九乾隆六年(1741)二月十二日,丁未,69岁的大学士张廷玉在文华殿等待乾隆皇帝的到来。当天是花朝节,是人们结伴郊游、祭祀花神的日子,但对清国的君臣来说,这一天有一个重要的仪式。这是仲春经筵的时日。皇帝要在文华殿听大臣讲授经典,学习治国之道,并发表对古…[浏览全文][赞一下]
吴志菲毛泽东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特别是“九一三事件”后。患病后的毛泽东,动作显得有些迟缓,神情也滞钝,常常坐在凹陷的沙发里,缄默着,目光忧郁……他的病一直对外界保密,一般人也无从知道主席究竟生了什么病。此时的毛泽东不再神采奕奕、满面…[浏览全文][赞一下]
[原编者按:彭令范女士是林昭的妹妹,她这篇文章,详细披露了林昭案历经两次复查,方得平反的过程。读后我们才知道,主持林昭案平反的上海高院院长关子展,原是彭令范在上海第二医学院的老领导,如果不是有此机缘,林昭要脱去“精神病”的罪名,恐怕还要经历很多波折。彭令范…[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芳国务院参事李仲公(贵阳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上交贺龙早年写给他的两封信而作为“陷害”贺龙元帅的人证物证。在贺龙元帅平反过程中,李仲公拒不改变当年的指证,后来被“李仲公审查小组”定性为“伪造信件蓄意陷害贺龙同志”的“反革命事件”,并报中央批准,决定…[浏览全文][赞一下]
我接到“父病故速归”的电报1968年1月2日,我调到江青办公室工作没多长时间,突然接到老家“父病危速回”的加急电报。我看过电报以后,归心似箭,真想请个假回去看看,亲自伺候伺候生我养我、含辛茹苦七十多岁的老父亲。等我冷静下来以后,心想,组织上信任我,把我派到…[浏览全文][赞一下]
老舍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帆编这一期杂志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编完这期,就可以过年了。说起过年,就不得不说说禁鞭这件事儿。武汉市第一次禁鞭是从1994年的春节开始的。春节,历来是国人最看重的传统节日,而春节放鞭炮,作为国人欢度春节的习俗,也是历史悠久,正所谓“爆竹声中…[浏览全文][赞一下]
在旧小说和戏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或听到在处决犯人时,朝廷的那些命官们总会这样说:“午时三刻,推出去斩了”!尤其是犯人被押送在法场,如果时辰不到“午时三刻”,还得等,等时辰一到,才开刀问斩。为什么当时行刑总是选在“午时三刻”?其实这个还是有一定讲究的。古代…[浏览全文][赞一下]
“三教九流”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用来泛指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也泛指江湖上各种职业。那么,“三教”、“九流”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从现存的历史文献记载看,关于“三教”最早的记载,是三国时吴侯孙权和上书令阚泽的一次谈话,其中提到儒、道、佛教三教;“九流”的说法…[浏览全文][赞一下]
第一个称呼:“泉”。战国时期称钱为“泉”。钱称为泉,主要还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因为秦半两,外圆内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义。故泉就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第二个称呼:邓通。邓通就是钱的别称。《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邓通…[浏览全文][赞一下]
生意人被称为“商人”,这得从商朝说起,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姜子牙)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而且商代数位君王都修驰道,来便利天下物通。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开林乾隆朝最大的贪官和珅只活了四十九岁,却受到爱新觉罗弘历无以复加的宠信,不仅位极人臣,而且富可敌国。和珅本是弘历的娘家人,他们亲上加亲,还结为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乾隆赐名)被指定为皇室最娇贵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的额驸。按理说,和珅俸禄丰厚,不用起…[浏览全文][赞一下]
店名字很绝,叫公社食堂。别人叫东亚酒楼、欧陆食屋、环球饭庄,它叫公社食堂,我眼球一亮,决定就在这家吃饭。老实说,即使它叫生产队食堂,我仍然会选中它。该食堂地处沈阳城东,厅堂布置得很有想法:干辣椒串和大蒜辫子挂在这边,领袖像和大批判宣传画挂在那边,“公社是棵…[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