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标题
  • 作者
  • 赞/阅
  • 日期
  • 0/27677
    2023-11-09
  • “倒楣”当然不是好事,但更令人尴尬的是,很多人误把“倒楣”作“倒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误用,其原因就在于不知道“倒楣”一词的真正来历。“倒楣”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太长。据考证,该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因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727
    2023-11-09
  • 薛巍日前英国评选该国十位最机智最幽默的人,结果当选的全是男性。“对男人来说,悲哀的是他们最珍爱的两样东西———女人和幽默———势同水火。”在英国最机智的人的评选结果中,丘吉尔排名第五,撒切尔夫人名列第十二。丘吉尔可谓英国政坛上词锋最咄咄逼人的政治家。他的反…[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681
    2023-11-09
  • 陆人我经常遇到一个困扰,就是在一个很近的距离内,已经不可能看不见了,一些“熟人”却硬挺着装没看见你,昂着头,或低着头过去。擦肩而过时,你知道他(她)绝对已经看见你了,你已做好了打招呼的准备,他(她)却拒绝接招。这让我觉得,相当多的中国人都怕见熟人。一个跟我…[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768
    2023-11-09
  • 于湘女士我们对于张天翼先生的小说《华威先生》还有印象吧?华威先生是抗战时期的人物。当时战事紧张,而在后方的华威先生,也在天天忙碌地为抗战作“贡献”。他的贡献就是白天开会、讲话,晚上喝酒。而且费尽心思,钻营到各种团体中去,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华威先生这样的人…[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676
    2023-11-09
  • 也不知从何时开始,上海人对温州人的态度起了微妙的变化,像我这种经常出差的人最先感觉到了这一点。先是指定温州人住国光、安东这些小旅馆的决定取消了,排队购船票在身上编号、托运行李特别规定之类的“特殊待遇”也没有了。上海人托温州人带的也不再是菜籽油、虾干之类的东…[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692
    2023-11-09
  • 毛乐耕这种麻木不仁的下跪心态,长期以来已不知不觉地深入了国人的骨髓,被沉淀下来,演化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形成了一种劣根性。如果现在还要任其张扬下去,那实在是很令人可怕的。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关于下跪的新闻竟然多了起来。先是泛滥于荧屏上的那些帝王戏,将…[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669
    2023-11-09
  • 您觉得什么样的男士才能被称为绅士?陈:交谈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注意倾听,不打断……您觉得一位男士做了什么行为他就绝不可被称为一位绅士?陈:只顾自己说话,动辄打断别人……抱歉,我的标准很低。您见过的最绅士的一位男士是?他让您印象深刻的绅士举动是?(如果这位男士…[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759
    2023-11-09
  • 夏龙等我国古代的一些文人,在儒家“何必曰利”的思想熏陶支配下,为了表示自己的情操高尚,往往口中讳谈钱币问题。晋代王衍称钱为“阿堵物”,就是这方面人物的代表。可是,人的主观意志这双手终究扭不过客观的生活需要这双大腿。他们赖以生存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760
    2023-11-09
  • 孙展如果要给这个古老帝国的开放历程,找到一个象征性起点的话,那么1862年是恰如其分的。这一年的6月11日,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包尔腾,踏进了位于北京东堂子胡同49号的总理衙门东院,开始了他给同文馆学生的第一堂英语课。这是一座“按照北京标准的样式建造,地面用砖…[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761
    2023-11-09
  • 很多四十岁以上的人都有这样的阅读记忆:躲藏在一个极隐密的角落,偷偷地看着不知被传阅了多少回,已经破损不堪的一本书,神情紧张。这本书的形象往往是这样的:黯黄的封皮已残缺不全,几点污渍仿佛斑斑的锈迹。书页略有些卷曲,一些折了角,几张脱了线。这书不是印刷品,而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755
    2023-11-09
  • 李强拜读《中华读书报》2008年4月9日阎纲《作家与稿费》一文中“在解放区一边打仗一边生产,大家穷得丁当响、没有稿费一说”,实在不敢苟同。或许人们想当然地认为战争时期环境艰险,在解放区“没有稿费一说”能够理解,然则非也!下面笔者将对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743
    2023-11-09
  • 《诗刊》毛边本始末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诗刊》在北京创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出版的第一种诗歌月刊,创刊号上又发表了毛泽东的《旧体诗词十八首》和《关于诗的一封信》(信的手迹用上等道林纸套色影印同期刊出),因此,“得到了热烈的反应”。据主编臧克家在《我…[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771
    2023-11-09
  • 说张友鸾是张恨水最亲密的友人,不应该存在什么疑问。香港一家报纸曾言张恨水与张友鸾为亲兄弟,尽管属于误会,却颇能说明他俩的关系如何。张友鸾,1904年生,较张恨水小9岁,毕业于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曾师从于著名报人邵飘萍,是该校3名知名学子即“平大三鸟”(因为…[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823
    2023-11-09
  • 蔡登山作家戴晴在《储安平与“党天下”》一文中,这么介绍储安平:“已经出版的各种辞书都没有关于他的记载,要不是一九八〇年的那份文件,今天的青年,哪怕是研究新闻与现代史的青年学者,都已经不大知道这个很有生气活过一阵子的人了。不错,他是‘大右派(不予改正),同时…[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899
    2023-11-09
  • 朱元曙沈氏兄弟三人,大先生沈士远,二先生沈尹默,三先生沈兼士,均为北京大学名教授,也是全国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人称“三沈”。这三兄弟,在民国十八年北伐成功后,在国民政府中的级别都不低。沈士远后为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掌着高级文官升迁的大权;沈尹默,当过…[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850
    2023-11-09
  • 刘吉同萧也牧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已相当陌生了。然而,他却是1951年时共和国一位家喻户晓的“名人”。1950年,《人民文学》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小说主人公是出身于知识分子的干部李克,妻子则是工人出身。因此,夫妻之间生活和情趣上产生了…[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994
    2023-11-09
  • 孙言诚一个和郭沫若纠缠了一生的历史人物,那就是两千多年来被人们说来说去却总也说不明白的秦始皇。正是这个秦始皇,像镜子一样折射出郭沫若早年与晚年之间的巨大变化。四十年代:大骂秦始皇四十年代初,郭沫若在重庆。当时,蒋介石一面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一面加紧…[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926
    2023-11-09
  • 项苏云等漂泊的云很多知道我身世的人,多少觉得我的经历有点不一般。我时常想,从某种角度,我与父亲项英,我们两代人的经历,其实也正是这个国家曾经经历的那些不平常岁月的一个缩影。我人生的记忆是从上海劳工幼儿园开始的,那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开办的一个孤儿院。那时…[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7962
    2023-11-09
  •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世说新语》英雄好色,此言非虚,但其好色迥异于西门庆式的性欲狂徒,英雄真正喜好的是善解人意、志存高远、又勇于在风云里搏击的女性中的佼佼者。曹操雄才大…[浏览全文][赞一下]

  • 0/28084
    2023-11-09
  • 何钐梁山上大的更新换代就三次,晁盖夺泊是一次,宋江上山是一次,宋江成为领导核心独立执政又是一次。历史经验告诉俺们,每一次政权更迭都伴随着刀光剑影人头落地,伴随着代表新旧领导人的路线斗争。王伦之死自不必说,就连宋江上台,也留下了晁盖中箭之谜。晁盖中箭虽无当朝…[浏览全文][赞一下]

延伸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社团热点作品

    栏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