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马彦祥)在“文革”中的遭遇和表现,我从未听父亲讲述过,他只是在他感觉最困难和没有出路的时候,向大姐表示过,准备到开封大姐家度过晚年,他曾惴惴不安地问过大姐,你能收留我吗?对一生好强从不服输的父亲来说,这是他唯一一次向子女流露自卑的情绪。我在收集文艺界…[浏览全文][赞一下]
孙郁张中行生前常和我谈起鲁迅、周作人的旧事,都挺有趣,资料的价值不小。记得有一次他把周作人给他写的扇面的照片给我看,隐含了许多历史故事。我至今还保留着这些。周作人死后,弟子亦散,废名逝于“文革”初,江绍原和俞平伯早已沉寂了。一些受苦雨斋影响的文人,也鲜及周…[浏览全文][赞一下]
散木罗翼群(1889-1967),曾经的国民党元老,1949年被国民党以“背党叛国”的罪名永远开除党籍,1957年又成为广东“最著名的右派”。叶恭绰(1881-1968),一代才子,半生为文,半生为官,“文革”中成为“封建余孽”、“袁世凯和蒋介石的干将”,…[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振修自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历经唐宋直到明清,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是封建社会后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但是在科举历史上,有些人“金榜题名”做状元,并不是因为成绩特别优异,而只是因为皇帝或主考官特别看中了他们的名字;有的人落第,也不是因为成绩低劣,只是皇帝或主考官讨…[浏览全文][赞一下]
述弢当历时数年的赫鲁晓夫回忆录全译本翻译工作划上句号时,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历程,有幸或者说不幸地同苏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也同斯大林、赫鲁晓夫等历史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曾见证了“同志加兄弟”的中苏友好蜜月期、斯大林去世、赫鲁…[浏览全文][赞一下]
叶群密告罗瑞卿的状1965年10月,毛主席住在杭州汪庄。这里环境清幽,是一个休闲和思考问题的好地方。也正由于杭州山清水秀,中央在这里召开过许多会议。我国的第一部宪法,就是毛泽东主席在1953年11月,带领一批人在杭州起草的。1965年11月下旬,杨成武同志…[浏览全文][赞一下]
叶辛1968年,按照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高潮,总共有1700万知识青年从城市涌向农村。改革开放的春风,新政策的出台,又使在农村的大部分知青回归城市。从城市到农村,又从农村回到城市,这一轮…[浏览全文][赞一下]
丁三王刚李远江【沈阳:“我解放那一年”】1948年10月30日,下午四时许,在沈阳东塔机场,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登上了一架草绿色的C-46运输机。这一天,现场秩序无比混乱,《申报》报道说,“登机的一刹那,情景太紧张、太凄惨,因为有好多从前线退下来的官兵…[浏览全文][赞一下]
解玺璋学以致用是读书的理想境界。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受到主观或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很难保证所学的东西或所读之书都能在生活或工作中派上用场。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几乎无处不在。我们都曾读过大学,现在回想起来,在读过的几十门功课中,有多少是可用或能用的呢?很有限。…[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维成都山水灵秀,盛产美女。一提起成都,美女二字铺天盖地。而成都男人呢?简直是无人知道的小草。许多外地来的北方男人,对成都女孩欣赏之余,不免又对成都男人独占女之花魁嫉妒有余。是呵,在他们看来:成都的男人整体高度不够,整体雄心不足,整体面目暧昧,有什么资格挽…[浏览全文][赞一下]
我之所以愿意、也敢于对中国男人进行批判,首先是因为我自己是中国男人中的一员。这好比我在上海批评外地人,对方发现我也是外地人时,批评马上能演变成了自我反思,也就不便再说什么。其次,虽说“男人只顶半边天”,但是大家心里都知道,那其实是大半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兴濂唐朝,是中国史上文化、政治、经济最发达的一朝,也是拥有言论自由的朝代。后人称之为“盛世”,实在是名副其实。所谓盛世,不单是社会安稳,物质丰富,百姓衣食无缺,更主要的是百姓言论自由。可以说,它是一个盛世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唐朝虽然也有不少文字和语言上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吃过中饭,我和妻外出散步,来到不远处商场。大约出于职业习惯,我最喜欢去的是专售文化用品的“OFFICEMAX”。我在看办公室用具时,见到各种各样的椅子。正巧,儿子家的椅子坏了,我跟妻子商量,何不顺便买两把椅子带回去?我们看中带小轮子的转椅,因为打电脑最适合…[浏览全文][赞一下]
抗战读物中最有价值最好看的可能要算是画报类了。画报里有大量照片,图文并茂,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除了国内战时出版的几种,我居然在法国的旧书摊上还“淘”到了许多有中国抗日内容的法文老画报。还记得那天巴黎的气温很低,我和一位热心的张姓中国留学生去位于卢浮宫旁…[浏览全文][赞一下]
汪家明艺术家、作家、学者的才情可以任意挥洒,迸发出惊人的创造能量。一现在看,鲁迅时代应当算作一个“大时代”,出版业的兴盛就是一个证明。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上千年的封闭突然被打破,外国东西潮水般涌进。政权稳定在于反复对决,经济建设需…[浏览全文][赞一下]
钟桂松一九二七年在中国现代史上是常为人们所说及的年份。这一年,蒋介石策动四一二政变上台,开始统治中国长达二十二年之久;这一年,中国共产党人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从此有了自己的武装;这一年,毛泽东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这一年,文化上也有许多值得叙说的大事。首…[浏览全文][赞一下]
戴晴【1966年,北京】1966年6月,“文革”开场,红卫兵抄家遍及北京。曾经是燕京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和1949年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共56位)的张东荪,虽然已经不再住燕东园(燕京大学教授宿舍)和朗润园(北京大学教工宿舍),而被赶到北大东墙外边大成…[浏览全文][赞一下]
何季民十多年前,在北京的旧货市场上见到过清末的“京师电话号簿”,残本几页要价三百元,当时舍不得掏钱,现在后悔不迭,落下了一桩憾事。今年初媒体热评“昆明公开领导干部的电话号码”,让笔者又翻读起这些另类的图书,不由为之胡诌烂诗一首:“名人故居纸上留,公私合营大…[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帅学良嗜好极深张少帅在东三省设立兵工厂,制造第一辆军用卡车,而且还建造了一条与南满铁路的并行线。这使日本军阀大为震怒。根据田中奏折:“要征服世界先要征服中国,要征服中国先要征服满蒙。”所以东三省是日本军阀依照奏折的第一个目标。少帅张学良却为国人所唾弃,被…[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宏明说起在国民党及国民政府中有许多重要人物的诗文造诣很高,人们对此并不否认,若说蒋介石也有文学方面的天赋,恐怕很多人会觉得很诧异。原来人们熟悉的蒋介石是:他有政治手腕,他有军事才干,他喜欢独断专行,而他在文学方面的表现好像从未听人说过。一般人的揣测,以为…[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