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成熟系统、影响引导了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中原汉族文化,偏隅一方的东北,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高维度、气候寒冷,山高,林多,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等社会原因,东北文化要沉寂边缘得多,它似乎天生不具有影响深广的精神指向,长期以来不具备中心化的可能。东…[浏览全文][赞一下]
人邻一叶延滨这部按照写作年代编选的厚重诗集,从开卷写于1980年的诗歌《干妈》到写于2007年的压卷之作《风干的记忆》,绵延二十七年之久。这么长的时间里面,一个诗人能够不断地写下去,且不断地在自己执著的美学空间里,不断探索,推陈出新,是不容易的事情。开卷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母亲的笑声张学东的短篇小说,结构上很讲究,见出构思的用心;他又常常把沉甸甸的生活感受、社会经验和历史内容,包藏在一个短小的篇幅里,见出取材上的独特眼光。而短小的篇幅和厚重的内涵之间,形成紧绷的张力,令人不能不印象深刻。但我要说,这些特点,还不是张学东小说里…[浏览全文][赞一下]
我并不认为我们处在一个讲史与读史的时代。在变得愈来愈平坦的世界里,面对海量的信息、海量的写作、海量的发表,历史的讲述与阅读,即使不能被看成是这个海量传播时代的“一瓢饮”,充其量也只能看成是一泓海湾。然而,这一泓海湾较之于其他不少海域,似乎要深厚一些、丰富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涛这篇小说要写“陌生人”,作者将背景置于一个家庭之中,又聚焦于何开来身上。由何开来可及一个家庭,由一个家庭可及一个时代。家庭是社会结构的中转站,可上可下,上可及国家,下可及个人;可进可退,家庭成员既在家庭当中,又联系着外部世界。家庭可以成为时代的缩影,因…[浏览全文][赞一下]
于作家来说,这是一个不写作就死亡的时代。于是文学生产在当下的“繁荣”是历史任何一个时期都难以比较的。在这种文学之外的竞争中,像吴玄这样能够持久坚持耐心的作家可谓凤毛麟角。他的作品并不多,至今也只有十几个中篇一部长篇。因此他不是一个风情万种与时俱进的作家,而…[浏览全文][赞一下]
从1978年到现在,“新时期文学”已经发展了三十年。对这三十年来的当代文学如何评价,已经成为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无论是认为现代文学三十年(1919—1949)的成就更为突出,还是强调当代文学早已超越了现代文学的辉煌,我认为都是一种将问题简化的判断。2008…[浏览全文][赞一下]
笔者披阅过众多的台湾诗刊诗集,并数次前往宝岛考察,和各个派别的诗人座谈,让我感受到台湾诗坛的变幻多姿和波谲云诡。流派纷呈的亮点和各大诗社明争暗斗,促使我琢磨应如何描绘这座岛屿的新诗地图。然而当充满求新求变的地图描绘完毕,有三几位台北诗人大声向我说“不”。吊…[浏览全文][赞一下]
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以后,大量的文艺小报刊在中国土地上盛行,它的发行量甚至超过许多所谓的“纯文学”杂志,使得文学界中人为之侧目并愤愤不平。它没有正宗的文学名义,很少被纳入批评的视野,所以并不引起批评界的注意。批评界养成了追求主流话语的习惯,或者只营造关于…[浏览全文][赞一下]
夏伟钱谷融高寿,与五四同龄(1919—),在学界享誉甚隆,甚久。海内外专家至今谈及这位文学长老,仍不忘赞叹他在半世纪前写的那些惊动历史的文章:《论“文学是人学”》和《〈雷雨〉人物谈》。那时,钱谷融正当才子盛年,1956年始撰《论“文学是人学”》时三十七岁,…[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子夜》至今仍被视作是茅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而《子夜》某种意义上是茅盾和瞿秋白共同创作的,这一点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常识。《子夜》出版后,瞿秋白曾撰文大加推崇,评价甚高。然而,瞿秋白真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子夜》吗?瞿秋白与茅盾可谓是多年知交。二人1923年…[浏览全文][赞一下]
当代诗歌的“口语中心化”朦胧诗之后的“第三代”诗歌写作,关注日常口语,使得诗歌一方面表现出与朦胧诗宏大叙事与重抒情特征相异的美学倾向,即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回避过分抒情。这一批诗人主要以“他们”的于坚、韩东等人为代表。“PASS”以北岛为代表的第二代朦胧诗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齐红以1970年为界,在这个时期及以后出生的女性写作者,我们一度命名为“70后”女作家,虽然这个概念像任何一个以出生年代作为文学界定方式的概念一样,经不起严格意义上的推敲,但是这个概念里包含的关于写作、关于经验的共性,以及这种界定为研究带来的便利(至少是言…[浏览全文][赞一下]
肉体使我们寡廉鲜耻。——卢梭《爱弥儿》尽管“80后”的写作偶像在出版领域的光芒已经让人炫目却仍以“孩子”自居,尽管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像曹禺一样在20岁出头已经发表了自己的代表作品,尽管对于文学变革和文学规律而言,年龄不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出生…[浏览全文][赞一下]
宋剑华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幸运之神是如此地关照茹志鹃,使她仅仅“就那么几篇”作品①,便荣登中国当代文学的显赫之列。人们不无惊奇地发现,从1954年创作《关连长》到1958年《百合花》问世,茹志鹃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终于找寻到更适合于她、更能全面发…[浏览全文][赞一下]
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与广西民族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10月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文莱和中国大陆及台港澳…[浏览全文][赞一下]
9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主义”概念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学术研究、文化教育、文化政策以及文学批评乃至政治家的诸多说辞中频繁出场。为什么台湾知识界会对“多元文化主义”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多元文化主义”对台湾社会文化有何影响?它在台湾的传播和演绎存在哪些问题?“多…[浏览全文][赞一下]
中国内地学术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写文学史”思考中提出的意在打通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历史联系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我认为只有在中国内地、台湾、港澳地区文学互为参照的视野中才能对后世显示其文学史的当代重构性的价值。而香港文学正是以其自身的存在,不…[浏览全文][赞一下]
华文文学研究,要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建设,还必须进一步弄清楚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它研究什么,二是它由谁来研究,三是它为谁而研究。华文文学在早期,研究对象主要是港台文学,后来扩大到台港澳文学,再后来由于有非台港澳文学参与进来,进而称为海外华文文学或世界华文文学…[浏览全文][赞一下]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谈论“中华文化、文学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中心论”的动摇,世界多元文化崛起,国际文化界的一些有识之士,都有一种在多元文化中求和谐的愿望,那就是:共同建构一种多元共处、“和而不同”的新的全球文化景…[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