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民弱不禁风的小说读当今长篇小说,我常常感叹:怎么就不像一个长篇呢?它们个头很高,身段不错,却比纸还单薄,令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弱不禁风”这个词。对此,最方便的说法是格局小。是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时代早已不再,当代人只能写写“一个人的战争”和“私人…[浏览全文][赞一下]
周立民我不知道,在别林斯基的时代,批评是否有发现真理的使命,但我知道,在今天没有一个批评家敢于或者愿意把这顶大帽子戴在自己的头顶上。于是,我看到批评在学院化之后,又迅速传媒化;于是,我们终于迎来了文学批评声名狼藉的时代。那么,除了自怨自艾、愤世嫉俗之外,在…[浏览全文][赞一下]
传统与文艺话题更显当代人的忧思由北京文联主办的年度北京文艺论坛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传统与文艺”。主办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发展和确立,社会思想、文化、价值体系同样面临着深刻的转型和变革。从20世纪80年代对西方文化思潮和“…[浏览全文][赞一下]
钟尹荒诞派戏剧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思想上师承存在主义“荒诞”观念,艺术上吸收超现实主义手法。以荒诞的戏剧形式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性:人生的无意义、人的异化、人与世界的隔膜、人与人之间的疏远等。故意采用与传统戏剧相反的手法,制造强烈的荒诞效果。以模…[浏览全文][赞一下]
倪万数字化技术给电影艺术带来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并给观众送去了视觉的盛宴,电影进入了“一个数字技术主义的时代,技术决定着艺术、决定着生产、决定着市场、甚至决定着电影趣味”①。同时,电影艺术的数字化追求越来越体现出信息时代影片的美学价值,也引发了技术崇拜与娱…[浏览全文][赞一下]
张琦北京是徐则臣小说中特别显眼的地理空间。当然,都市已经成为当下小说非常重要的场景。然而,北京在徐则臣的小说中并不仅仅是场景,而是书写对象,确切地说,这个书写对象并非北京而是北京的“局部”。选择城市的哪一部分,这涉及生命感觉的问题。同样,选择表达哪一些人也…[浏览全文][赞一下]
周景雷王爽中年成长和疼痛当成长小说作为一种写作思潮或者表达方式开始流行的时候,人们给予更多关注的是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作家。实际上成长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有传统的,任何一个经历过成长疼痛的作家,都会在自己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成长经验①。郁达夫的《沉沦》就是…[浏览全文][赞一下]
谈周作人,不可避免要涉及的一个问题是“文”与“人”的关系。这个问题在一些人那里大约是不成其为问题的,如何满子、袁良骏等诸先生,在他们看来,人的性质既定,文章也就毋庸多言,非常简单。但是对于另外一些爱读周氏文章的人来说,事情就比较麻烦,记得张中行在《苦雨斋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缪俊杰等改革开放的华彩乐章缪俊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当代一部壮丽的史诗。广东的改革开放,是这部史诗中最动人的华彩乐章。广东的改革开放牵动着中国政治、经济最敏感的神经,关系着国运的兴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不能不写广东。吕雷、赵洪先生历经五年创作的长篇报…[浏览全文][赞一下]
[澳大利亚]黄惟群末条小说借来一堆杂志,想了解时下文学创作,然而,读得很失望。这失望有二。一、小说家们的视线,似乎一致投向了社会问题。小说领域中,社会问题不是中心,最多不过是个切入口,真正的关注,仍然是人、是人的心灵。二、语言、文字没有感觉,严重缺乏文学味…[浏览全文][赞一下]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片海洋,曾做过水手的诗人庞白便是一个潜水采珠人,他总是潜到生活的海底深处,攫取着生命的感触与灵动,采撷着诗的灵感与喜悦;而在生活这片海中,我们的生活都由一个个瞬间构成,每个瞬间都剪辑着生命中的灵感和心灵的悸动。在对生活的诗写中,庞白善于凝眸…[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迅与作品频繁面世的年轻作家相比,北海的青年女作家凌洁的创作极其缓慢,甚至显得有些笨拙。在我看来,对一个青年作家来说,这种“慢”的写作方式是一种可贵的文学气质,它使我们不仅看到了作家在一部作品出世之前的酝酿、打磨过程中的耐心与艰辛,也能感受到一个写作者对文…[浏览全文][赞一下]
伍稻洋生活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北海,我想他的文字里应该飘散着北海的气息。我曾去过北海,虽然去的时候是北海最为萧条的时候,到处都能看见被迫下马的烂尾楼。但是,站在洁白绵软的银滩,眺望水天一色的蔚蓝时,我就知道了,北海的美丽是不会被任何外在的因素所掩盖的,生长在这…[浏览全文][赞一下]
邱灼明是我多年前就认识了的诗人。虽然联系不多,但对他的创作还是有些了解的。他写诗,也写散文和随笔,出版过诗集《咖啡之外的情绪》、《寻找螺号》,以及散文诗集《反弹琵琶》等多种著作。他的作品的确充满才华和灵气,曾被精选作为《广西当代作家丛书》之一的“邱灼明卷”…[浏览全文][赞一下]
那时我突然有些怪想,以为廖德全是不该“误入文学歧途”的,尤其不该误入杂文随笔这一类文体写作的“歧途”,因为他是官。官是应该深藏不露的,应该把自己真实的内心层层包裹起来秘不示人,应该尽量说官话套话而不说或少说真话。假若一时技痒,也来“玩玩”文学,那也只应写些…[浏览全文][赞一下]
顾文的散文取材十分广泛,一节小小的废旧电池都能让他浮想联翩,下笔成文。题材虽无所不包,主题却基本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就连上文提到的那节小小电池都能让他想到人生如梦,想到老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①,而且这中间的逻辑推演毫不牵强附会。所以在他的笔…[浏览全文][赞一下]
一些香港学者批评内地研究香港文学,对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学者提出的“重写文学史”没有什么反应,仍旧按老一套的思路写香港文学史①。下面这篇文章,算是对香港学者的回应,同时包括笔者对自己在上世纪研究香港文学的反思和检讨。在“九七”回归前后,内地突然冒出十多种…[浏览全文][赞一下]
编者按:本刊今年第一期刊发宋剑华教授的《经典的模仿:〈百合花〉与〈红棉袄〉之比较分析》,引起不少方家的讨论。本期我们选发了著名评论家李建军的争鸣文章,以飨读者,并以此表达我们对两位学者勇于质疑、善于批评、富于文思才情的深切敬意!个人锋芒的率真雅实是绿色批评…[浏览全文][赞一下]
北京大学的师生对《问苍茫》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和讨论,作为责任编辑感到非常高兴,也感觉受益匪浅。自从走出校园,走出“学院”语境,这样的交流真是久违了。在时下很多“红包”批评日益丧失公信力的情形下,这样“超利益”的阅读和讨论常常能够触及文学批评的本质。即使观点有…[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思“底层文学”身上缠绕着许多难以一言蔽之的理论问题,理论界的担忧与赞誉并存。一方面,对“文学性”不足的担忧,时常成为批评者的口头禅。另一方面,支持者则强调“底层文学”与1980年代以来“纯文学”的差异,并直接调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左翼文学”乃至“问…[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