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基亮出现在农村小说人物画廊中的“村官”,称的上是最具代表性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典型。作为乡村叙事的行家里手,傅恒作品中的村长形象,可能他自己也数不过来。在近期创作的好几个中篇小说中,更是篇篇以村长为主角,如此集中书写,反复聚焦,简直表现出一种入迷的执著。傅叵…[浏览全文][赞一下]
姜革文《烧梦:李锐日本讲演纪行》一书,乃作家李锐、毛丹青二位先生,在日本进行文化行走中产生的思想火花汇集而成。“梦”被“烧”起来还真有一个触发点。话说李锐、毛丹青先生在红叶舞秋山的时节行走在日本,居然一路上未见过像样的红叶,到仙台、到鲁迅先生当年的教室外面…[浏览全文][赞一下]
赵勇读塞壬的散文集《下落不明的生活》(花城出版社2008年12月版),我的感受是非常奇特的,但是我却怀疑我能否把这种感受写出来,因为那是我所不熟悉的生活,也是让我感到陌生的文字。塞壬所谓的“下落不明的生活”应该是从1998年开始的。1998年以前,她是一家…[浏览全文][赞一下]
李静创造具有十分强烈的个性特征,但同时它又是对个性的遗忘。创造总是以牺牲为前提。创造总是自我克服,超越自己的个性存在的封闭界限。创造者常常忘记拯救,他所想的是超人的价值。创造完全不是自私的。出于自私的心理无法创造任何东西,不能专注灵感,不能想象出最好的世界…[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晓明杨庆祥时间:2008年10月28日晚访谈,12月8日定稿地点:北京西苑饭店人物:王晓明(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80年代语境中的“重写文学史”杨庆祥:王老师您好,我的博士论文做的是80年代“重写文学史”思潮研究,在我的论…[浏览全文][赞一下]
刘稀元徐刚在文学作品中的,“饥饿”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生理现象,然而作家依据一定的艺术目的对“饥饿”的叙写,则是一种颇有深意的文化现象。这种人为制造的艺术景观,有着鲜明的“身体政治”的内涵。在“感时忧国”的中国现代文学中,作为极限体验的“饥饿”不仅是个人苦难的…[浏览全文][赞一下]
吕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小说家们往往热中于谈论一个时髦的话题一感觉。这个过去每每被人忽略的字眼,不断在沙龙里、杂志上登堂入室,不胫而走。要是某一青年作家的小说被人称道“感觉”很好,那么此君就如同一个跳高运动员跨过了一个非同小可的横竿而备受注目。于是,一…[浏览全文][赞一下]
季芳龚丽娟2007年12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生态艺术哲学》,成为袁鼎生教授生态美学体系的进一步开拓。高度整生化与深度哲理化在这部著作中,作者站在当代生态美学理论视野的整体高度,以此前系列著作的逻辑终点生态审美场为起点,在生态美境与审美人生相融合的更高层面,…[浏览全文][赞一下]
杨胜刚文学主体性的讨论早已消歇,但对主体性的思考是否就已经足够已无进一步深入的余地呢?当年刘再复虽力倡文学的主体性,但他谈论的中心实则是人的主体性。他当时对作家理想状态的主体性(如超常性、超越意识、超我性)有初步的理论描述,但什么是人的主体性?又如何确立人…[浏览全文][赞一下]
夏中义这是一个诱人遐思的话题,笔者刚端坐书案,心底便浮起两句话。第一句话,是王元化(1920-2008)曾说自己“年轻时没有什么对人的崇拜”,除却鲁迅。此言可信。十九岁他撰文《鲁迅与尼采》,鲁迅在其笔下,与其说是一个可研究的学术对象,毋宁说是一尊“高、大、…[浏览全文][赞一下]
酒徒2008,业界回顾网络文学历史,公认其已经走过了十年。2009,我回顾自己的网络码字生涯,惊诧地发现,从公元2000年开始到现在,我居然已经写了近九年的网络小说。昔日杜牧有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我没有小杜那份才情,也不知道盛唐时的扬州是什么样子,却…[浏览全文][赞一下]
陈仲义网络书写,为新诗开辟出一条令人兴奋的出路,同时也暴露出自身的弊病。某些极端——例如自动、半自动的“脱口”倾向,平面堆砌的现象学趣味,复制拼贴的灌水操作,都在加剧传统美学秩序的瓦解。单从技术美学角度上讲,不要说诗歌已没有了朦胧诗时期的精致,一般的诗歌规…[浏览全文][赞一下]
马季网络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虽然至今仍未有明确的界定,但有一个基本事实不容置疑,由于它的生产方式具有全民参与的特征,在短短十年时间里,无论是按字数还是按篇数计算,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已经远远超过当代文学六十年在纸质媒体发表作品的总和。自2000年以来,网络…[浏览全文][赞一下]
王颖作为80年代出生的人,自网络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天然地接受了它,并伴随着它一同成长。网络发展十余年,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不断创造着新的网络流行语、网络文化,不断塑造着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等新的生活方式。网…[浏览全文][赞一下]
欧阳友权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公约是在1994年,而汉语网络文学在我国进入公共视域是在1997年以后。这样来说,世界网络媒体发展只有四十年,其触角联通中国大陆不过十五年,网络文学现身我国文坛也只有十余年的时间。这些简单的数字对于媒介传播…[浏览全文][赞一下]
罗兴萍传统评书艺术与当代英雄叙事代表作:《烈火金钢》传统评书是曲艺的一种,起源于唐宋以来的“说话”“讲史”,形成于明末清初,我国的南方北方都广为流传,代表性的有北方评书、苏州评话、扬州评话、四川评书等,其特点是以讲故事为主,只说不唱,说书者多为一人,表演时…[浏览全文][赞一下]
韩伟杨晓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上,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真实存在。他那散漫洒脱的印象随感式批评和讲求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现代批评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他是一位独具个性魅力的批评家。他似乎是有鉴于普遍的“严肃”,才有意追求比较散漫洒脱的美文式批评…[浏览全文][赞一下]
程光炜《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来龙去脉”华裔美籍著名学者夏志清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影响甚大的英文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以下简称《小说史》)1952年开始写作,196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1971年再出增订本。其兄长夏济安学生刘绍铭发起,国雄、谭松寿、…[浏览全文][赞一下]
孙郁人生有些机缘是命定的。我和周立民都是辽南人,先后在同一所学校读过书。有一年召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会,刘慧英推荐了一篇周立民谈巴金的稿件,给我很深的印象。于是记住了他的名字。那时候研究巴金的青年人很多,可是在论文里给人留下痕迹的不多。周立民在材…[浏览全文][赞一下]
金理还是从周立民近著《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新世纪文学论稿》谈起吧。刚看到书名的时候,心下一凛。1933年,新文化运动的流风余韵还未散尽吧,但鲁迅说“五四失精神”,这是句沉痛的话,作精神的招魂者向为难事;1993年“人文精神大讨论”热闹非凡但频遭误解;200…[浏览全文][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