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生活
文章内容页

楹联,下一个文学高峰(下)

  • 作者: 对联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9916
  • □邹宗德 刘宝田

      

      楹联,下一个文学高峰(上)

      (接上期)

    三、时代必然把楹联艺术推向高峰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⑴快节奏的经济社会需要精短文学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长篇文学很容易受到冷漠,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短文学。英国当代作家阿兰·德波顿就宣称,作家不应该写『任何你在伦敦至爱丁堡直达航班上无法读完的东西』。对联短小精悍的特点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十分吻合。我们去参观一个旅游景点,景点的介绍图书你恐怕无暇去读,但各景点的楹联却很容易吸引游人的目光。特别是那些优秀的短联,往往是令人过目难忘的。

      ⑵发达的商品经济推动楹联文学成熟

      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广告跟着快速发展。但是纯粹的商业广告已缺乏创意,许多广告人都愿意与文化联姻,以文化为载体能更好地达到宣传的效果。开业、开工、开会,结社、结业、结亲,喜事、丧事、私事、国事、商事,乃至政事、佛事、法事,无不贴上一副楹联。楹联成了一种最被大众青睐的载体,成为一种颇具广告效应的文体。因而,现在各种商业性的征联亦随着人文性的征联活动,一浪接着一浪,推动着楹联的潮流前进。这种潮流对于楹联的推广、成熟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⑶旅游需要楹联提升文化品位

      名胜联对景点起到装饰和点缀作用。以楹联装饰风景名胜,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和审美观。名胜楹联这种旅游文化是汉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是华夏大地旅游景点的特色。弘扬名胜楹联文化,是我们国家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保持自身特色的重要因素。

      旅游者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要求旅游资源具有更深的层次和内涵,就要借助艺术的感染力。而名胜楹联这种文学艺术,能把作为资源的『景』和旅游者的『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经人类加工的文学旅游资源。我们可以把名胜楹联看成是与原景观并存的一种人文景观,也可以把它看成是附着于原景观之上的一种衍生景观。

      旅游活动是一种审美的高级精神活动,而美是一种气象万千的诗意、画意和情境交融的境界。名胜楹联中的佳构,是作者将自己对山川形胜以审美的眼光和情趣,用精炼的联语表达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引导游客领会风景之精粹,感悟自然之妙趣,阐释名胜之掌故,启发思古之幽情,从而提升人们旅游观光的审美境界。自然风光是外物,只有当它们与人的精神世界相结合,用诗意的眼光来升华它们,才倍具审美价值。优秀的联语使景点的内涵得到升华,联语作者想大众游客之不敢想,道大众游客之不能道,哲理幽深,韵味悠长,让游人在获得正常的旅游体验后,还能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和启迪。而且,名胜楹联的意象美、抒情美、理趣美、空灵美有助于游客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激发爱国热情,传播精神文明。旅游者置身于山光水色之中,欣赏领悟着一副副情文并茂、理趣俱佳的名胜楹联而受到教育和启迪,或深刻领会景物之精华,历史之厚重,或感悟人生之哲理,生活之意趣,陶冶高尚之情操。

      ⑷书法艺术促进楹联的普及和提高

      楹联和书法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联墨合璧,相得益彰,生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以『墨』彰联,便于收藏,利于悬挂。收藏为了传之久远,必能促进楹联质量的提高。因为联家、书家都不想将劣等货色留给后人,以惹物议。悬挂为了传播彰显,除了讲究质量之外,还大有益于楹联的普及。因此,联墨合璧无疑促进着楹联艺术的成熟。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康的建成,收藏、悬挂联墨的人会越来越多。而其中本来只喜欢书法艺术的人,也逐步濡染楹联艺术的风雅,成了楹联爱好者、传播者。而联墨的这种珠联璧合,是其它任何艺术形式无法望其项背的。

      ⑸网络的普及促进楹联的发展和成熟

      网络是一个崭新世界。网络的普及,正在改变着我们生活状态,也在拓展着楹联的天地。数千年来楹联文化的积淀,靠纸笔墨砚承担。而一旦诉诸网络,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已不可与昔时同日而语。许多年轻人融入楹联艺术的范畴,几乎全是得力于网络。因此,网络在传播楹联的过程中,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楹联艺术的爱好者、传播者,楹联后继乏人的忧虑已烟消云散。而且网络聊天对话,南言北答,东道西解,天涯对坐,与对联的出对句形式极为相似,为楹联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平台。可以说,对于文学的传播、促进,没有任何一种体裁能比楹联更得力于网络了。

    (二)当代楹联艺术的大好态势是高峰到来的前奏

    当前,中国楹联事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已发展到两万一千人。特别是七代会以来,增长迅猛,团体会员已增加至近千个,各级楹联组织逐步完善、壮大。值得期待的是,内蒙古楹联学会正在积极筹备中,很有希望实现全国(除台湾以外的省、市、自治区)楹联组织全覆盖。地市县级楹联组织发展更快,有的乡镇、村也有了楹联组织。据初步统计,全国各级注册会员已近两百万人,对联报刊和网络平台涌现如雨后春笋。全国的楹联赛事此起彼伏,楹联活动几乎每天都有。中央电视台二〇〇五年春节联欢晚会以对联作为主线,收到了十分好的效果;二〇一一春节联欢晚会剧组征联,共征集到海内外电视观众投稿近五十万比应对联句;二〇一四年六月,中宣部提出『把楹联写在党旗上』;今年二月,国家教育部下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要求小学高年级学段,要『开展对联欣赏、撰写等传统语言实践活动』。楹联文化将逐步进入了大中小学课堂,走进中考高考试卷,更广泛地融入了大众生活。

      完全可以说,近年来,楹联事业蓬勃发展,盛况空前,势不可挡。时任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助理的刘太品先生在《中国对联作品集》(二〇一一年卷)前言中这样写道:『当今对联创作的实际水平已经远非十几年前可比。与时代的进步相对应的是个体的进步,从众多作者留在年度作品集上的足迹来看,大部分作者的实际创作水平都在这十几年中得到了提高。同样是一百名创作奖得主,今天的整体水平远远高于十年前的整体水平,如今一位普通「创作奖」得主的水平,可能已经达到或高于当初「创作奖金奖」得主的水平。从这一进步中,我们看到了对联文化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这段话中足可以看出楹联艺术的质量快速提高。

      今年,已担任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的刘太品先生在《中国对联作品集》(二〇二〇年卷)前言中这样写道:『公元两千年前后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两千年以来的二十年间,当代对联创作群体得到了不断的壮大,当代对联创作的总体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和质的提高。这两个时间段正好高度重合,但如果说是「年度中国对联作品集」的编纂工作促进了当代对联创作群体的壮大和总体创作水平的提高,那不免有「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之嫌,我更愿意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当代对联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是一个历史和时代交互作用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我们「年度中国对联作品集」的工作,有幸「适逢其会,共襄盛举」。』刘先生是当代楹联发展的见证者,他的话自然具有权威性。完全可以说,没有其它任何一种文学体裁在这一时间得到如此快速的发展。

      同时,楹联作品的内容已涵盖了叙事、抒情、论理各个方面,包括有写景、状物、咏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有的精致深刻,有的沉郁沧桑,有的浩气淋漓,各种风格虽尚未形成流派,但已经是琳琅满目、繁星满天,离流派耸峙的时日已经为期不远。如果我们的理论家能目光锐利,综合分析,流派的雏形应当已隐约可现。

    四、致力迎接楹联艺术高峰的到来

    历史上一个个文学高峰的出现,离不开那些致力于艺术发展的政治家、艺术家。赋的出现就有赖于汉代皇室的倡导和一大批辞赋作家的努力。唐诗、宋词也是这样。只是他们可能并未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推动一个文学高峰的矗立。今天的楹联艺术家则不同,盛世兴联,这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楹联文化。我们前面所论述的快节奏的社会需要精短文学、发达的商品经济推动楹联的成熟、旅游需要楹联提升文化品位等,其实都是讲时代对楹联的呼唤。《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要忠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中的赋、诗、词、曲都已出现过高峰,楹联走向高峰是历史的必然、艺术的必然、时代的必然。有了文学史上几个高峰作借鉴,站在巨人的肩头展望未来,我们更要主动响应中央的号召,落实中央的决议,促进楹联高峰的到来。

      第一,我们应当大力抓楹联的普及工作,让楹联进一步扎根于人民大众,尤其是扎根于青少年的心灵。这种普及工作,要借助政府的力量,社会的力量,还要借助文化积累的力量,开创崭新事业的力量。目前仅在湖南省邵阳市,就有武冈浪石『中国第一古楹联村』、邵东廉桥楹联一条街、隆回荷田楹联之乡、隆回七江『中国家训楹联村』以及洞口和邵东『中国楹联文化县』。一个楹联示范单位、一次楹联文化讲座,一个赛事,带动一场宣传学习,推动一批人进入楹联的队伍。赛事接着赛事,训练接着训练,楹联文化的浪潮就激扬澎湃而来,向着高潮而去。如果我们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能把楹联写进教材,实现楹联的全民普及,许多高素质的人才会进入到楹联队伍中来,推波助澜,楹联文化将掀起一个新的高潮。

      第二,我们应当大力抓楹联的提高工作。抓普及是抓提高的准备,抓提高是抓普及的升华。要有楹联学术研究,要组织高水平的楹联评论队伍,大力评选推出楹联文化名人,逐渐组成一支楹联文学创作的多级方阵、梯队。要努力寻找并剔除楹联创作的障碍,清除现实生活中为数尚多的不合格楹联,让楹联得到净化和优化,健康地成熟和发展。

      此外,我们的楹联理论研究,也要逐步从语言学的角度向文学的角度转变,从语言学的角度推动楹联的普及,从文学的角度推动楹联的提高。

      如果我们能借楹联发展的大好态势,致力于推动楹联发展的工作,那么楹联高峰的出现,即使不是指日可待,也不能说可望而不可及。在此,我们想借用一位伟人当年预见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话,来形容楹联高峰的必将到来: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文标题:楹联,下一个文学高峰(下)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027591.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