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炳鑫 内蒙古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80
一、卢旺达事件的导火索
1994年4月7日,一场精心策划、有组织的大屠杀在卢旺达拉开了帷幕,图西族人遭到了灭顶之灾。即使是神圣的教堂也阻挡不住杀红了眼的刽子手,成河的鲜血、堆积如山的累累白骨使卢旺达成为人间地狱。卢旺达的哈比亚利马纳总统和布隆迪总统一起乘坐的飞机在卢旺达首都机场上空被击毁,两位总统双双遇难。从此,卢旺达爆发了长达4个月的大屠杀和武装冲突。在短短100多天里,有上万人被杀、上百万人无家可归、上百万万人逃往国外,酿成了世纪罕见的灾难。这次被害者大多为图西族人,不仅如此,胡图族屠杀者对主张民族和解的本民族同胞同样滥杀。二、卢旺达事件的根源
在19世纪末期,卢旺达尽管仍然存在着胡图人与图西人之间的分野,但这种分野并不带有多少种族的意味,更多的表现为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总体说来,胡图人与图西人在前殖民时期基本上能够和平相处,双方往来频繁,在经济和文化上日益融合在一起。殖民者的到来打断了卢旺达自然的历史进程和民族过程。德国和比利时都对卢旺达实行间接统治,大力扶植图西人,使其充当殖民统治的工具,从而维持并大大强化了图西人占主导的社会体制,胡图人受到德、比殖民者以及图西人的双重压迫。20 世纪50 年代,民族主义和非殖民化浪潮冲击着非洲大陆,结束殖民统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人口占据优势的胡图人渴望借民族独立,摆脱殖民者和图西人的统治。而一直居于统治地位的图西人既不甘心放弃统治地位,也担心作为少数族裔在胡图人掌权的社会中受到报复和迫害。一直青睐图西人的比利时殖民当局却在此时决定支持胡图族人民,将殖民统治所造成的一切罪恶和责任都推到图西人身上。在比利时殖民当局明里暗里的支持下,胡图人举行起义,两族间发生了第一次大仇杀,数万名图西人被杀,大量图西难民流亡邻国。1962年,卢旺达在部族仇杀的血雨腥风中建立了共和国。胡图族完全把持了国家政权,对图西人实行报复和排斥政策,两族间的矛盾不断加深。通过军事政变上台的哈比亚利马纳在执政中,强调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重视发展经济,但民族和解与民族平等政策贯彻得并不彻底。在两位总统飞机遇难后,战火遂从城市燃向农村,蔓延全国,一场两族大仇杀全面开始,谁也无法阻止。
三、卢旺达种族屠杀的国际背景
卢旺达内战的爆发固然是由长期累积的部族矛盾决定的,但如果没有外部干预以及国际社会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也不致酿成如此大规模的种族屠杀的惨剧。卢旺达的种族屠杀与整个国际背景及大国的插手也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地缘政治角度讲,卢旺达处于非洲法语地区和英语地区的结合部,其邻国乌干达和坦桑尼亚是前英国殖民地,而布隆迪和扎伊尔曾是比利时的殖民地。比利时的非洲帝国梦破灭后,法国欲取而代之。在卢旺达的内战中,法国始终支持执政一方。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在卢旺达内战中起初持观望态度,不愿过多介入。与此同时,美国断绝了与前胡图族政府的外交关系,关闭其驻美使馆。在卢旺达重建过程中,美国慷慨地提供援助。美国的做法既可捞取人道主义救援的美誉,向卢旺达新政府示好,又不费吹灰之力地挤走法国,在非洲心脏地区取得立足点。美法等西方大国在非洲的争夺与渗透无疑使这一地区的局势更趋复杂。爱国阵线政府执政后接手的是一个被部族仇恨撕裂、又在内战和大屠杀中经济近乎崩溃、满目疮痍、百废待举的国家。1994年7月20日卢旺达新内阁的首次会议上做出决定:取消注有部族出身的身份证,所有国民不再有胡图、图西人之分,而都是卢旺达人。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化解民族矛盾、实现卢旺达的长治久安,爱国阵线政府下决心彻底解决难民问题。在内战结束后的时间里,卢旺达安置和吸纳了约500多万难民。对于卢旺达这样一个经济落后又饱受战乱之苦的小国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随着卢旺达经济的恢复和国家政权建设的推进,卢旺达正逐步走向复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