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校园
文章内容页

听香

  • 作者: 意林绘阅读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0869
  • 白音格力

      第一次知道“听香”这个词,绝不是在开始学着附庸风雅一番的年代,更不是知道文人雅士书房取名“听香斋”之类的,自然也不是在苏州园林狮子林看过“听香”的题额。

      事实是,在我还没有记忆、不会说话的小时候,我一定早就听过“听香”这个词了。

      是我们家乡的土话,“闻香”说成“听香”,比如“听听这菜香不香”。我曾觉得我们的土话太土了,太没有“文化”了,香又没有声音,耳朵怎么能听到呢?

      清代画家张问陶有诗:“早听时务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洗耳已无清涧水,到门恰喜卖花声。”

      说的是每天早晨听当世的事务,夜晚听着卖花声,好似闻到花香,整天喝茶吃瓜,习惯过着送往迎来的生活。可是不愿意听那些世俗杂事,想用清水洗洗耳朵,却已经没有清涧水,可喜的是卖花声送到家门口。

      其实对诗中“听香”的解释,我是参考了资料,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宁愿将其理解为一种生活姿态,不论是花香,还是墨香,能让人心悠然从容,不理世事,沉浸于自我的世界之中,这时的香,一缕缕在飘着,仿佛耳朵能听见一般。

      同是清代的李慈铭为其友叙云所画《湖南山桃花小景》题诗:“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读来妙不可言,從画中听山气花香,这样的人,内在自有乾坤,是在世最美的姿态了。

      明代“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为凉亭取名为“听香亭”,题诗云:“人皆待三嗅,余独爱以耳。”查得此资料时,觉得这样的想法甚是可爱。这样的亭,人坐其中,听一壶茶香,或一池荷香,该是如何逍遥自在。

      香要闻,要嗅,要尝,要品,用听,却真的是别有韵致的。

      听香,原来就是你的心境之地长了耳朵,那一声香,让你的耳朵有了一场别有韵味的遇见,带着温慈的美。

      从一枝冬窗下的枯枝上,能听到香的梦呓;从初春绽出的第一缕香瓣上,能听到香的私语;从一幅画的山河里,能听到香的浅笑;从一缕墨的走笔里,能听到香的脚步声……这样的人,心上长着耳朵,细腻而美好。

      丁丁摘自《喜欢你,是一首诗的样子》

      题目非常诗意,香气是闻的,而此时作者却用“听”字。一反常态,以陌生化的手法让人耳目一新。文笔清新,视角独特,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

      四五段一诗一文,诗文相间,诗味十足,而又未丢文趣。毫无重复之感。

      在借助诗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听香”一词的内涵,同时融入了作者的感受,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作者写出自己的听香感受之后,又引入清代的李慈铭和明代“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关于“听香”的雅诗来进一步诠释,“听香”的意境之美,让人读来诗意盎然,韵味十足。

      连续使用了排比句,引导人们如何从一枯枝听香,如何从花瓣听花语,如何从画作听花笑,把无形的香味人格化,赋予人的神情和感受。

      总结

      本文从听香一词入手,说明其来历,解析其内涵,再到如何听香、赏香;同时由耳之听香到心之听香,层层递进,思路清晰。文笔清新典雅,花香趣事与文人雅趣相结合,耳之听香向心之听香深化,语句长短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诗韵十足,是一篇非常具有意境冲击力的审美小品,值得反复高声朗读,甚至背诵下来,增加读者的审美趣味。(特约教师:山东省东营市第二中学 邵长城)

      本文标题:听香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167746.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