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江波
摘 要:南宋哲学家、教学家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岂不到乎?
关键词:小学语文;入境入情;练朗读
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跟理解相结合。只有对阅读材料熟悉、理解得深,才可能读得好——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境”了。
一、在熟悉、体会材料的基础上练朗读
南宋哲学家、教学家朱熹有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岂不到乎?因此,在要求学生朗读时应该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读跟理解相结合。只有对阅读材料熟悉、理解得深,才可能读得好——这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入境”了。
朗读要表现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文章的事、人、情、理。“入境”朗读的前提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与把握。没有理解,就不能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贯穿的情理线索。可以说,没有理解便没有朗读,那么如何“入境”呢?策略许多,在此仅举两例。
1.明理“入境”。所谓明理朗读指导法,即是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懂得应该怎么读的道理,然后再反复练习读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学生所练就的朗读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即使换了语言环境,学生也会读,且读得好。
运用明理性朗读指导法,关键是让学生明理,然后再进行训练。例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忆铁人》一课第二自然段中的“铁人睁大眼睛,‘哦?……唉!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时,先让学生深入理解“哦?”“唉!”所包含的意思和感情色彩。当学生说到:“哦”表达了铁从惊疑到醒悟的心情。“咳!”表达了铁人从后悔到自责的心情后,此时学生对“哦?”、“唉?”理解已到了家,指导读也就到火候了。于是,可以叫发过言的学生给大家示范,读后大家评说,最后全班仿效读得最好的同学,一齐练读。这样训练自然就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了。同时通过指导读这个“哦?”“唉”学生也更深刻地理解了铁人严格要求自己,勇于改正过错的思想品德。
实践证明,明理性的朗读导法,是小学语文朗读练习必用的方法。因为语言的精妙,内在的韵味,只有在酌中才能入情,在赏中才能感受,最后,才在读中品出味道,在读中流露真情。
2.激情“入境”。叶老说过:“作者胸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诱发学生朗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通过音乐、图片、实物、电脑课件、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朗读的情境。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范读等方法激发朗读的情趣。
如《月光曲》一文第8、9两个自然段的朗读,学生对其中联想部分比较难解,我们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体会读的情感。首先放音乐《月光曲》片断,同时用媒体配以相应的文字所描述的图片,这样学生就一下子理解了“清幽”的意境,“波涛汹涌”的场面。同时音乐的起伏,舒、紧、强、弱,也就能自然而然地引导着学生朗读的节奏和力度了。
二、强化朗读技巧指导,使学生读之入情
所谓“入情”是指表情朗读,要求朗读能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教师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说明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当怎么读,不应当怎样读等等。学生既有感情的认识,又有理情的指导,才能理解地读,而不是机械模仿。技巧指导的重点训练应是朗读技巧的综合应用。
1.停顿。朗读中的停顿分语法和语意停顿两种。语法停顿要学生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按短语结构的短暂停顿。语意停顿即强调停顿,要使学生知道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说话的意图,感情作适当的强调的停顿。
2.重音。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朗读上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一句话中哪个词是重音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所决定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了语句表达的语意重点后,才能正确地确定重音之所在。
3.语调。语调是贯穿在整个词句中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是表达语句感情的一种重要朗读技巧。朗读时,我们必须启发学生品味出语言的内涵和情绪色彩,按照这种内涵和情绪色彩的需要来决定某种语调节奏。
4.语气。语气是指朗读时的口气,情态,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思想感情要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
5.速度。有的文章读得慢些,有的则要快些;有的文章快慢相同,参差变化;有的应逐渐加快或逐渐放慢,这种快慢变化必须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吻合。因此,朗读时合理的速度来源于对文章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6.节奏。所谓节奏,即停顿、轻重、语调、速度的有机结合。朗读时要使学生通过变化的节奏,把书面语言的思想感情,用有声的语言真切地表达出来。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朗读不但要重量,重质,同样也要注重读的形式和方法;读要读出情,机械的重复只会使学生“食”之无味,“言”之无语;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训练,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学生情藏于心间,而溢于言表的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