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萍
摘 要:新课程改革全方位展开,各级学校尤其是高中改革步伐很大,这既是基于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高中学段自身定位的必须。新课程改革就是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还学生以自主、时间、主动。改革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大家都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提高,我们的争鸣才更有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是求远效的,帮助被教育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胡锦涛总书记讲:“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效课堂的“效”含有“远效益”之意,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着眼点,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符合科学发展观。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强国必先强教”等发展战略的制定,将有利于持续推进全民教育,提升全民素质。
一、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要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3. 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曲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曲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曲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4. 正确进行品读感悟教学。
很多时候,静思、默读只是一种形式,如蜻蜓点水,嘎然而止,没有真正地落实到位,没有真正地将默读放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我们要知道,缺少了静思默想的课堂只是富有情趣而理趣却不够。因为这样的课堂并灭有能够真正彰显了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结果只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热热闹闹,课后收获却冷冷清清。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越来越浮躁:热衷于举手表现,淡漠于沉静思考;只会热热闹闹地读、说,不会静下心来思、悟。那么,全神贯注读书,深思熟虑思辨的良好阅读习惯会离学生越来越远。在阅读教学中,默读也很重要,朗读和默读是两种既相互联系而又各有特点的阅读活动。默读是用眼看,用心想,“安静”则有利于营造静静的读书场,促使学生思维的深化,也就是“披文以人情”的过程。快速浏览课文则可以有助于学生快速锁定学习目标,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在这个环节上我不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声读课文,因为学生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会把大量的注意力分散在“读”上,从而弱化了在读中“想”的目的,这在学习时间上来说是一种浪费,是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
二、探索中的反思
新课改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改革第一步带来的是思想的变革,思维的转变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些见解偏差,下面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1. 语文课程不能一味的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
新课程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而且还要从基础知识入手,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2. 语文课堂上不应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提倡教师发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表现。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的回答加大表扬,没有否定之词,这样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
3. 语文课堂上不要过分重视讨论探索而忽视背诵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过去有一阶段将背诵阅读,视为死读书,读死书,被课堂所抛出。学生根本就没有读背之实,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没用大胆的读背,就没有语文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只有多读 ,多背才能培养语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