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杰
长期以来,我们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教师安排实验,全班学生依葫芦画瓢,教师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创造的空间,压抑了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意识。新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
一、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以往的课程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了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课程要求的“统一性”掩盖了学生的差异,导致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难以获得良好的发展。新课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课程目标,更好地体现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尤其突出了后两方面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涉及到“科学探究能力”、“问题意识”、“与人合作”、“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反思评价”、“学习兴趣”、“实践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目标。结合学科的特点,课程的内容目标更为具体,可操作性更好,对有关的课程内容分别从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
二、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努力构建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和优化教学环境,群策群力,在努力推进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课程实施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的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持观望态度,对课程思想、内容体系缺乏深入的了解,仍然在以往课程的框架下进行思维,难以避免以往知识系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对新课程的不利影响。依赖教材、教参和教辅资料的现象还比较严重,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忽视身边生动的、有价值的其他教学资源,难以引导学生去领悟新课程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偏狭缺失的情况依然存在,对“三维目标”的厚此薄彼甚至顾此失彼的情况屡屡发生。有些教师认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刚性的,是可以检测的,是必须要达到的硬任务;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柔性的,而且难以检测,因此不予重视。有的教师缺乏从整体上驾驭新教材的能力,对显性的目标能够把握,对隐性的目标认识不清。一般而言,教材中“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是显而易见的,比较容易把握,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容往往是隐性的,必须深入挖掘。
三、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自主性
1.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2. 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我在处理教材或讲授知识点时,从来不拨高,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通过生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3. 变固定课堂为流动课堂。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性、自主性,学校抓住同龄人比较容易交流、沟通的特点,成立了以学生为单位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建立小组公约,组内同学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小组之间展开竞争,在班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让大课堂变为小课堂,进一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可在每一章或一单元之前或之后布置一个课外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完成一个研究性课题或写一篇小论文或了解一位. 科学家等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素质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1. 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2. 教师要学会倾听、赏识和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