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平
新一轮课程改革如雨露,如春风,给沉寂多时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广大语文教师纷纷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以高度的创新精神努力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并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让人们看到了语文教育的春天,的确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也有不少老师的“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不一致,他们只停留在形式的改变上,没有真正领会语文课改的精神内核。本人通过听课和与部分教师的交流,发现新课程的实施还需要矫正一些做法,语文教学中的许多东西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只有这样,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才能走得更为稳健。
一、表面自主
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的老师将“自主学习”错误理解为学生自己随意性学习,老师成为旁观者。
这是某教师执教《孔乙己》导入时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请自读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思考并在课文中找答案。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课文,看还有什么问题。
在上述语文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这是比传统课堂进步的地方。但问题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自由阅读,自由质疑。其实,多数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要么什么问题都提不出来,要么全是问题,让学生一脸的无奈与茫然。像这样的自主学习,一定是无效的,这样的做法,不过是贴上了“自主学习”的标签而已,与我们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精神完全相悖。
学生自主性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目前的语文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预设而组织的活动中。学生忙于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二、无效合作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
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春》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这篇课文描绘了春天的的哪些景色?
生: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人迎春。
师:请喜欢春草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春花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春风……,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并开始唧唧喳喳吹起牛来,老师也没有要求同学先读文本并进行个体思考,而是马上让学生合作讨论,两三分钟后,立即要求各组派一人发言,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话的同学发言,其余同学仅仅是当了一个默默无语的听众而已。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人,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而多数差生在吹牛或沉默中度过了时间。
三、随意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或浅层次探究只会浪费时间。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随意探究和浅层次的探究较为突出。我曾经听了一位语文老师上《烛之武退秦师》,整堂课设计了五次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多数问题非常浅表层,有些问题根本不用学生思考和讨论,学生就能回来出来,而我们的这位老师偏偏让各个小组合作探究了近五分钟。据观察,当时吹牛谈笑或不发言的占了一半的学生,当然,这堂表面热闹而实际没有任何效果的课肯定不会受学生欢迎的。
四、排斥接受性学习
接受学习是一种常见而传统的学习方式,课堂学习方式并非单一,有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采用传授的方式仍然能达到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有所收获的目的。曾经有一位语文教研员给我說过她的一个见解,至今我犹记于心。她说:“接受学习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比如我们去看电影或听演讲,观众并没有主动参与什么,但常常被感动得流眼泪,我们深深地记忆了,折服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接受学习不应该一味地加以否认。而我们的部分老师因为要灌上新课程的名头,对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一律加以排斥,自主、合作、探究充斥整个课堂,学生学得无味无趣,秩序混乱,学得肤浅,而最终还归结为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对。
总之,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辩证的看待课堂教学,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交流与探究学习,只要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都是有益的,这样的课堂一一定是有效的,甚至高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