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散文
文章内容页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 作者: 散文百家·下旬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0094
  • 刘文书

      摘 要:有效提问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面。当前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所提问题缺乏思维含量,问题设计没有梯度,提问时学生参与度低。针对这些问题,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把握问题的“质”和“量”,抓住文本的矛盾处,注重提问的挑战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行为方式。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日木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更是将教师的提问视为教学的生命。可以这样说,有效提问是教师高效率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

      一、当前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对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在学界探讨得十分热闹,但存在着形而上学和就事论事的倾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所提问题缺乏思维含量

      目前的语文课堂上存在老师一味追求教学进度,提出一些非常简单甚至幼稚的问题。例如:在江油的一堂公开课上,一位老师在讲授《黔之驴》这一课时,教师提问:“‘黔是指的哪里呀?”学生回答“贵州”;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作者是谁?”学生回答:“柳宗元”;教师抛出第三个问题:“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人?”学生响亮地齐声回答:“唐朝”。这节课学生齐答声音很高,课堂很热闹。但是,这些问题对于已经具有一定文学常识的初中生来讲未免太过简单,即使不知道的学生,通过翻阅教科书就一目了然,根本不需要思考。这类问题设计根本没照顾到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

      (二)问题设计没有梯度

      有的老师提问很直接,问题设计没有梯度,满足不了学生吃“饱”的需求,只是机械地流于形式“一问一答”。听课中发现,有老师在讲授《乡愁》这一课时这样提问:“乡愁体现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感,你能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词语上面体会到作者还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吗?”这个问题看起来设计很合理,但仔细一推敲发现有以下问题:首先,提出的问题过于直接,带有很大的暗示成分,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已经给了答案: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词语去体会;其次,结论的获得过于简单,缺乏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的思维创新。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一般不会有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创新。久而久之,学生会变成只会高声答问的机器人了。

      (三)提问时学生参与度低

      由于习惯或者个人喜好抑或是为了预设的教学进度,一些语文老师提问只喜欢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或者坐在前排的学生,或者只针对那几个上课开小差的学生,凡此种种,课堂上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处于消极怠工状态,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故作认真听课状,还要三分之一的学生也就是被老师抽问的那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很显然,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无效甚至负效的课堂。

      (四)语义表述不清楚,逻辑混乱

      语文追求言语的精准、简洁。而有些老师由于口语习惯或者思维习惯,提问一个句子,给学生造成很多歧义,不好理解,也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和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建议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提问是否有效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一直是語文教育界关注的重点。笔者针对上述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语文教育理论与实践,就课堂有效提问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问题的“质”和“量”

      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很多的语文教师上课只重视课堂提问的“量”,忽视课堂提问的“质”。事实上,提问的根本目的是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果课堂提出的问题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问题就是无效提问。有的教师课堂为提问而提问,整个课堂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回答老师的众多问题,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间的相互联系,不知如何总结这些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决规律,学生疲于应付,教学效果很差。还有的教师设置的问题都是一些“是非”问,看似问题很多,学生回答得很热闹,学生的思维能力却没有任何提高,综合素养也很难得到锻炼。因此,语文课堂提问不是以数量来衡量,而是以质量作判断。

      (二)抓住文本中的矛盾处

      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如《孔乙已》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是大家所熟知的一个课例了。“大约”和“的确”是一对矛盾,学生很容易意识到这是个病句。这个“病句”式的表述使孔乙己的命运产生了悬念。“鲁迅最终有没有交代孔乙己的命运?”“如果有那又是怎样的呢?”“鲁迅为何以这样的方式来交代他的命运?”教师这样连续三个层层深入的问题抛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理解这既像猜测又很肯定的交代远比直接写出“孔乙己死了”更能体现人情冷暖、社会悲凉、命运悲惨了,这种矛盾的写法正是一种更为有力的控诉。

      (三)注重提问的挑战性

      中学生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对新奇事物、有挑战性的事物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就可以增加一些难度,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也能够启发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养成思考的习惯。教师的提问除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之外,还需要给学生设置一些障碍点,给学生设定一些思考难点,这样才能够挑战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在课程之中设计一些具有吸引力与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加能够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总之,有效提问是为有效教学服务的。因此,提问题要紧紧围绕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展开,不能盲目地为提问而提问。

      本文标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219821.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