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散文
文章内容页

语文阅读教学要训练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

  • 作者: 散文百家·下旬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2506
  • 宋丽任

      “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下面介绍几种“质疑解难”的做法:

      一、通过预习质疑求解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但并不难懂。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难问题,在自息课堂上让他们互相讨论,互相交流,然后经过整理去易存难,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1)本课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课题,而不用“诸葛亮借箭”或“草船受箭”做课题?(2)诸葛亮为什么请鲁肃帮助借船并且不让周瑜知道?(3)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f4)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时候才去取箭?(5)为什么诸葛亮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他和鲁肃“只管饮酒取乐”?(6)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7)诸葛亮为什么吩咐军士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上述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人心,通天文,晓地理,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围绕课题引疑解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词,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能出众。开讲时我启发学生围绕“借箭”提出问题。结果学生以“借箭”为线索提出:谁向谁借?为什么借?怎样借?结果怎样?这样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又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问学生:“从课题上看文章重点应写什么?读了课文后再看课题,你会想到或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索后提出:(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2)为什么在“鱼钩”前面加上“金色”一词?(3)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他的本质和核心问题,虽然初读课文,因对课文不甚了解,一时还不能解答这些问题,但已设下懸念,引起阅读兴趣。

      教师以审题为契机,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出示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1)小蝌蚪的妈妈是谁?(2)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3)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4)小蝌蚪找妈妈时碰到了谁?(5)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这样让学生质疑,可充分部析课题与课文的画龙点睛之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三、扣住难点质疑释难

      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分析事物,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认识能力。《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讲这部分时我告诉学生,课文中对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作者是怎样写事物的静态。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太明白,提出几个问题:(1)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2)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从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我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榕树的千姿百态,

      在讨论第二个问题时,大家谈了这样的看法:(1)把榕树的近景、远景交织在一起,更能突出榕树的与众不同;(2)把这句话加在近景的描写中,写法新颖,巧妙地把近景和远景融合在一起,远中有近,近中有远,使读者眼前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留下深刻的印象;(3)因为前面有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上的描写:“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来”,所以有“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的话,文章前后照应。经过指点,学生摸准思路,自己解决了难点,享受到质疑解疑的乐趣。

      四、抓住重点设疑推导

      读一篇文章只有抓住重点句、关键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才能读懂课文。如每篇文章的中心句,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与课文的各部分关系十分密切。抓住中心句的学习,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使教学浑然一体,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如《金色的鱼钩》中有一句指导员说的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句话的容量大,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他展开的。学习此句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称老班长是“上级”、“保姆”、“勤务员”?

      这个问题很大,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上级”、“保姆”、“勤务员”的本意,明确老班长在过草地时肩负着什么任务?在草地那种特定的环境中老班长是怎样完成他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老班长的具体言行。他到处找野菜,挖草根,洗衣服,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做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而自己却忍饥挨饿,还不许告诉别人,用实际行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三个病号,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最后让学生透过老班长外表的描述,体会他舍己救人,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把对老班长的认识从表面深化到实质。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就其认识过程的实质而言,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哥白尼创建日心说,达尔文创作《物种起源》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的才智,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具备的素质。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学生养成大胆质疑,主动求解的习惯,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文标题:语文阅读教学要训练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220563.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