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绍群
摘 要: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是开放的、生动活泼的,本文论述了通过创设优良教学环境、尊重学生质疑和联系生活实践等措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数学教学;提高兴趣
从事小学数学教育三十余年,似乎重复地做着相同的事情,上课,下课,日复一日,但却上演着不同的教育故事。
我曾多次在自己的班里做同一项调查,题目是“孩子们最喜欢哪一门学科?”每次调查结果各不相同,经过多次调查统计,体育、音乐、美术、语文名列前茅,数学却很难成为孩子们的最爱。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难免有些伤感,也随时提醒着我,重复着的日子要不断审视自己的数学教学,不再满足于学生安静的听数学课,要努力让数学课“活”起来,成为孩子们的最爱。
一、创设优良教学环境,数学课堂也有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来源于自己感兴趣,与自己生活经验有联系的事物。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意识的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生动、直观、形象的优良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自己去体验、去领悟渐入学习佳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把课堂变成学生积极的、快乐的、热爱学习的时空。
例如,在教学圆周率时,怕耽误时间,为了尽快得出结果,多讲点知识,多练些习题,给学生提供的圆形物体、测量工具以及画在黑板上的圆,组织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往往只选择结果与圆周率3.14相差不大的数据。每次教学都能如愿以偿,还经常为此感到满足。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想数据是可以人为选择的,为何不利用这个契机,把圆形物体、测量工具以及画在黑板上的圆范围扩大,给学生营造更宽松、更有趣的情境,看看效果会怎样?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实验、测量、探究,得到的结果却不太一样。这时,鼓励学生尊重客观事实,认识到测量是有误差的,尽可能认真、仔细的减少误差,还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少误差。看着一会儿动手,一会儿动脑,一会儿清楚,一会儿迷糊,产生思维碰撞,遇到问题想办法克服,直至最后解决问题,自信心得到增强的孩子们,我也感到如何创设一个优良的氛围,让学与教都更有趣,让师生共同得到发展的课堂,应该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二、尊重学生质疑,数学课堂生成更精彩
“学源于思,思源于凝。”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教师要照顾孩子发展的个体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点,关注“童心”、“童趣”,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捕捉课程中有价值的元素,捕捉学生思维闪光点,捕捉“问”的契机,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让学生敢于、乐于、善于、惯于“寻根问底”,把学习变成“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润物细无声的侵润过程。
例如,在认识分数在教学中,在“分苹果”的引入环节,提出一个苹果两个人平分,每个人分得多少时,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的答道“一半”或“半个”,再进一步提出“一半”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时,有的学生回答用“0.5”来表示,有不少学生则脱口说出“二分之一”,这个“二分之一”他们说的很自然、简洁。我正为能顺利引入而感到高兴时,一位学生举手说道:“老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一半可以用0.5来表示,干嘛非得用分数呢?”不少孩子陷入沉思。是啊,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仅用“一半”这个特殊情形来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好像说服力的确不太够。这个质疑来得及时,我随即对他说:“你爱质疑,这是爱思考的表现,你和同学们交流,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赞成用小数表示,有的说还是用分数表示好,如果是把一个圆饼平均分给三个人呢?课堂活跃起来了,同学们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探究中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收获了创造的快乐,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三、联系生活与实践,数学课堂也好玩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是沟通科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的桥梁。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的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十分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满智爱的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真实感强的数学问题,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源与流,感受数学可亲、可用。
例如,在课内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巧设“玩一玩”,“闯一闯”、“演一演”、“比一比”、“量一量”、“大调查”、“小记者”、“巧设计”等活动,在“玩”中感受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这样,孩子们在学数学、用数学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与热情,尝试着提出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学以致用的乐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如:在教学乘法后,我让学生猜一道题:有两对父子去吃饭,可是服务员却给他们发了3双筷子,这是为什么?再问:同学们都知道4×5=20,现在只有10盆花,要求摆成5行,每行4盆,该怎么摆?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只要孩子们觉得数学好玩,他们就会玩好数学,数学也期望着,在它的宫殿里,不要只是愁眉不展的苦修者,更多的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觉得数学真正好玩的学习者。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實,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