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散文
文章内容页

注重语感培养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 作者: 散文百家·下旬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5781
  • 何丽

      摘 要:语言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语感训练是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语感即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也指把自己对语言的感受表达出来的能力。语感作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基于语文课堂及学生发展实际,探讨如何通过语感的培养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关键词:语感培养;感悟;指导;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其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而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主体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把语文教学变成单纯的传授语言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这样必然使充满旺盛活力的语言文字变得苍白无力,不能较好地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学起来也是毫无兴趣、索然寡味。学生语感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语感素质得不到提高,这势必影响到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水平,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

      一、在朗读中感悟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目标。小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书读的多,其意思自然会明白。所以,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1)读出连贯性。加强朗读有效训练,特别要把文本读得正确、连贯。例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读时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每一个字,还要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出完整的句子,形成语流,要克服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现象,逐步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2)读出感悟。以朗读为根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要求学生读书时能合理调动多感官参与,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对课文进行语义的疏通与整合,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中心句、中心段,从而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如:《草原》一文中,学生通过朗读,敏捷地找到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中心。从而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3)读出技巧。语感的培养是要讲究技法的,学生是通过对一篇篇文章的研读,获取感知语言的技法。根据小学生具有模仿天性的年龄特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例如:读“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侯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教师的重读、停顿、语调、语气、和节奏等技法,对学生的语感进行熏陶,协调,激起了学生用心朗读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对语言的感受力。

      二、在朗读中进行指导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的基本训练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反复朗读课文能体验到文章语言文字的节奏、情绪色彩、内在韵律、情味气势等。当然朗读是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进行。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激起学生对语言文字鲜明的感悟,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浮现画面,引导学生正确地感知语言文字,特别对那些难于言传的词句,更要通过朗读来意会,感受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爱怜地说理,第三句果断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使学生体会到了句子的深刻含义,老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也输入学生的心田。語言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的能力,因此,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直觉感受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设计出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练习,使其成为在教师正确启发引导之下以直觉思维活动为媒介、以培养语感为目的的语言训练。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其朗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朗读与语感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三、在朗读中训练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如在教《月光曲》一文,在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经过一段时,借助平缓柔和的语调对描写环境的语句感情朗读,再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也置身于茅屋之中。想象之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壮之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跌宕变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感的目的。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写了小女孩因寒冷、饥饿、痛苦、孤独而在大年夜悲惨地死去。小女孩的四次幻想“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是全文的主线,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将这一过程变为身临其境,使课文描绘的四幅幻景依次在脑海中浮现,似乎这可怜的小女孩就在我们眼前,她是那么孤苦无望,那么令人同情。这些浮现的图像越清晰,就越说明学生的语感强,对文章的内容,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把握的就更准确了。

      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使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梁艳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吉林教育2015年14期

      [2]郭庆军.巩孝存.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中华少年2017年29期

      本文标题:注重语感培养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228561.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