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散文
文章内容页

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 作者: 散文百家·下旬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4619
  • 索云云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方法也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写作本无规律,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有各的风格,能给人以美感以情感颤动,或予人以知识者皆为好文章。然而,写作非与生俱来,个人风格亦需博采众长、广学诸家方可形成,学习乃为基础,为师者需指导学生以系统的作文教学,让学生从有规律的模仿、训练到无规律、个人风格的写作,此为作文教学之要义。

      一、表达法

      表达方式分五种,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每篇文章均有各自侧重的表达方式。学生写作总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无话可写,与其表达方式训练不足有很大关系,因此表达方式的训练应为作文教学第一步。

      1.“格”的训练。

      所谓“格”,就是将每种写作方式分成若干个“点”,然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成一条线(即连续的句子)。训练时,将“格”空着,让学生试着用词填上。如:

      (1)描写分“格”。他(放下)书包,(拿出)语文课本,(翻到)第104页,(指着)第2段对我说:“……”(动作描写)

      他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快活地)说:“我们有希望了。”(神态描写)

      (2)抒情分“格”。字典,你是我的(朋友),是我的(老师),是我生命中的(良伴)。

      青松啊,你(笔直)的身躯,让我(一生站立),永不(低头);你对严寒的(藐视),让我在困难面前永不(气馁),永不(屈服)。

      “格”的训练在课文中会经常出现,只要多留心,就会发现很多。需要说明的是,填入“格”中的答案并不一定是唯一的。

      2.以身边小事来训练。

      指导学生立足生活,留心周围熟悉的人和事,以出题的形式来训练。如:

      (1)叙述:请叙述你早晨起床到进入教室之间的一系列事。

      请叙述你放学回家的经过。

      (2)描写:请描写妈妈做饭时的一系列动作。

      请描写月圆夜晚天空的景色。

      街上,你看到小偷把手伸向别人衣袋,此时,你心里……

      (3)议论:校园里,有同学随地乱扔纸屑,你认为这种行为好吗?为什么?

      二、审题法

      对题目的审定、立意,是一篇作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指导学生审题,可锻炼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与灵活性,并能实现快速作文。本人以四种方法指导学生。

      1.打蛇七寸法。

      所謂打蛇七寸法,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目的表意重心,迅速明确立意,确定好选材范围和写作重点,在审题思维活动中少走弯路。文题的表意重心就是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

      编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如《难忘的一天》,表意重心在“难忘”二字上,《快乐的我》表意重心在“快乐”上,审题时只要扣住表意重心就可以了,其他不必多加考虑,这就可以节省时间,加快速度。

      独词式的文题,其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质特点上,抓住其本质特点,可写其象征意,也可写其比喻意,还可写其引申意。如《路》、《蜡烛》、《桥》等题即是如此。

      2.冰糖葫芦法。

      对于一个文题,如能找到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小竹棒),就能以众多的材料(葫芦)串连成篇。此法要点首先在于中心线索的确定,其次在于组建材料。如《瞧我一家子》,可先确定我一家的快乐生活为中心,再列举爸爸、妈妈、爷爷、我的一些快乐事迹来构成全文。再如《面对挫折》,可先确定面对挫折时我不屈不挠为中心,再列举若干个遭遇挫折的事例来组建文章。

      3.反弹琵琶法。

      此法较多应用于议论文体。对于一个文题,若以常规思维去议论,则难以求新而落于俗套,不妨反其意而用之。可正弹,如《抽烟的好处》,先列举抽烟的种种“好”处,最后将这诸种“好”处尽归于“害”,就能收到奇峰突现的效果,如《也说“拔苗助长”》,“拔苗助长”本是个贬义词,讽刺那些不顾客观规律的做法,在文中可反此意,颂扬勇于实践的精神。

      4.添砖加瓦法。

      某些文题看来较宽范,有一定迷惑性,不易下手,不妨为该题加上一些因素,将文题缩小。譬如《哭笑不得》,可以在原题目的基础上加上“人”或“事”的新因素,使原题目成为《哭笑不得的人》或《哭笑不得的事》,这样写的范围就比较明晰了。再如《心事》,可为其加上“老师”、“我”等因素,使之变成《老师的心事》、《我的心事》等等,题目意思就很清楚了。

      5.指东击西法。

      此法应用于一些看似很普通、简单的文题上,对于此类文题,若按常规去写,势必难写新意,可跳出文题的一般意义,写另一种相对独特的意义。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避开平常教室里的考试不写,而写思想、行为、意志等方面的一次考验。再如《珍贵的礼物》,避开“礼物”的一般意义(人情往来互赠的珍贵礼品)不写,而写父母、师长或上级教育自己的金玉良言,或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甚至还可以写自己送给自己的一句忠告、名言等等。

      关于审题法还有很多技巧,只要细心分析、归纳,并将之形成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就能避免学生对一题目茫然无措、无从着手的现象发生。

      三、主体法

      在一篇文章中,都会出现一定的主体。如人称主体“我、你、他(她)”、物体主体(多见于说明文)、事件主体(多见于叙事文章)、立场主体(多见于议论文、抒情文章)。如果能巧妙运用主体变换,文章将会别出心裁、增色不少。譬如《路》这一题目,常规主体一般为“我”,可将主体变换为动物,如青蛙,写青蛙在水里行走了一段路,发现水里不再清洁,它无奈转到陆地上,却发现陆地上也到处是垃圾,它悲哀地看到环境污染让它再也找不到一条从前那样清洁的路,还可将主体变换为植物,如路边的青松,写青松目睹了它身旁小路的变化,从而反映改革开放带给人的变化,人们变得乐于探索,乐于奉献,青松最后也暗下决心,多呼出氧气,多铺展绿荫,为这条小路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标题: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228980.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