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婷
(湖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
一、前言
琵琶自西域传入,历经二千多年的历史洗礼,以其“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和“嘈嘈切切落玉盘”之美赢得广大民众喜爱。琵琶传统演奏形式以独奏为主,兼有重奏形式,随着时代发展与民间审美需求变化,琵琶逐渐成为现代民乐合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高校民族乐团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将琵琶演奏与教学置于民乐合奏视野中进行研究,探究琵琶在民乐合奏中如何在保持乐器个性的同时实现整体兼容,将“个性与共融”理论融入实践,将合奏模式引入高校琵琶教学活动中,提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改变传统琵琶演奏教学的单一形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新性,不断提高灵活乐器演奏的能动性,丰富高校琵琶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宏观上,拟从学理上发掘高校琵琶教学改革的全新方向,对中国传统器乐的传承与发展提出新思考。中观上,通过关注琵琶与其他民族民间乐器合奏时的个性与共融问题,为多元化琵琶教学方式提供新思路。微观上,则能激发学生的协同意识,锻炼演奏者对和弦、音程、旋律、节奏以及作曲配器的敏感性,促进演奏者合奏意识的培养。为解决高校民乐团琵琶演奏的个性与共融问题提供思路与具体措施。
二、高校民乐团琵琶演奏现存的问题
(一)琵琶声部个性不突出
琵琶音色层次丰富、音乐张力大、音乐表现力丰富,是现代乐队中最具表现力的弹拨乐器之一。但是,由于复杂的左右手技法及多变的乐曲风格,许多学生技法基本功不扎实,在把握乐曲风格,表现音乐情绪时也往往存在着一定困难。以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国乐团琵琶声部学生为例,有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表示,在筹备音乐会阶段,由于曲目繁多且风格各异,容易出现“不同风格乐曲不知该如何调整音色”,“琵琶独奏或主旋律部分速度过快时左手跑动有障碍”,“乐队谱中演奏记号标注不清时不知该选用何种指法”等问题。由于以上种种问题的普遍存在,琵琶声部的个性难以得到发挥便成为了常态。
(二)琵琶声部与其它声部的配合效果欠佳
琵琶在民族乐器合奏中承担着中高音声部的角色,在演奏时既要演绎高音旋律,又要兼顾中音织体与和声,有时还需与低音和弦进行配合。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合奏乐器,琵琶与其他乐器的融合问题与整个乐团的音响效果及表现效果紧密关联。以我校潇湘国乐团琵琶声部为例,许多学生在音色上忽视与其他乐器音色的融合,比如在与拉弦声部演奏相同旋律时,没有照顾到拉弦乐器线性音色特点,仍用点状较突出的音色进行演奏,整体音乐效果不和谐。还有一些学生忽略与乐团其他声部速度的配合,在速度调节上没有关注到指挥手势带领的整体速度,而是埋头苦干,按照自己的内心速度进行演奏。
总体来说,高校民乐团琵琶声部在与其他乐器合奏时,存在着识谱能力弱、看指挥手势的意识淡、音色融合能力差、速度调节能力弱等问题。
三、高校民乐团琵琶演奏问题究因
(一)学生琵琶演奏基本功不扎实
大部分高校乐团琵琶声部学生此前缺乏乐团实践经验,师范类大学的学生要来自于普通高中,该类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以文化学习为中心,音乐活动实践经验与合奏实践经验有限,初入高校民乐团,难以适应自己的乐手身份,也难以适应乐团的排练演出任务。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个人与集体、独奏与合奏的矛盾,往往会有些措手不及,而处理这两对矛盾则亟需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在日常训练中,许多学生难以克服心急、骄躁的缺点,以牺牲练习质量为代价,盲目追求练习速度,忽视基本功的练习。左右手的技巧训练以及弦韵的驾驭训练都是学生独自练习时所容易忽视的问题。(二)教师上课倚重独奏技巧与教材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琵琶专业教师在上课时仍较多关注独奏曲与琵琶重奏曲的教授,对学生合奏中的识谱能力、指挥手势含义、音乐风格把握、速度稳定与调节能力、音乐表现力、视奏能力的关注与训练不足。课堂模式较为传统单一,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无不体现着倚重独奏技巧与教材的训练而忽视合奏与即兴能力提升的问题。(三)琵琶专业课与合奏课课时不足
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我校的乐队合奏课较晚开设,而且仅作为选修课,课时为每周一节。在开设时间、课时、开设时长上都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我校的琵琶专业课以小组课的形式面向本科生开放,课时为每周一节。由于课时较为有限,学生在课上无法进行大量的基本功练习以及合奏的排列,缺乏与其他乐器共同上课、相互聆听的机会。(四)乐团缺乏对学生整体音响的感知训练
高校民乐团日常整体排练时间每周一次,平时分声部排练时,琵琶声部排练一般同古筝、扬琴、中阮、柳琴等弹拨乐器一起排练,缺少与吹管乐声部、拉弦乐声部及打击乐声部相互配合的机会。长此以往,琵琶声部与其他声部乐器之间的熟悉度无法得以提升,这种熟悉不仅仅是针对各种乐器的音色,同时也针对乐团各乐器演奏法的实际效果以及乐团的整体音响效果。四、高校民乐团琵琶演奏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以声部为单位,统一演奏技法训练
琵琶基本功在音响效果形式上主要可分为点型和线型,在实际演奏时应根据合奏乐曲风格来灵活选用,乐队合奏中需要多把琵琶同时配合演奏,因此基本功的统一与规范更为重要。琵琶基本功主要可以分为线性指法、点性指法、弦韵和泛音等。线性指法主要包括轮指、摇指和滚奏,在合奏曲中通常表现流动性强的音乐段落。轮指适用于展现音乐的宽广流动性,摇指变化复杂、音乐色彩丰富,滚奏可以用来演奏各弦之间的交替线性旋律,学生在基本功练习时尽量做到规范统一,教师教学时应示范标准演奏方法,同时以合奏曲举例,不同风格乐曲的不同段落应该使用何种指法。举例来说,摇指又可进一步细分为食指摇、中指摇和无名指摇等三类。食指摇的力度最大,通常用于表现热情奔放的旋律;无名指的力度相对较弱,常用于表现细腻深沉的旋律。在乐队演奏当中,如何使用摇指,具体在几弦摇指,教师可给予建议,在乐团排练时声部必须进行规范和统一,从而使声部整体旋律保持音响效果上和视觉上的整齐统一。
琵琶在乐队合奏中的点性指法具体可细分为弹挑、分、琶音等。以弹挑为例,在教学与练习时,首先分析弹挑主要用于表现颗粒性的旋律和乐队合奏中的分解和弦。颗粒性旋律就要注意清晰度与音色的弹性,并注意速度与力度的均匀,分解和弦旋律应该注意织体的表达要求,在力度与音乐处理上有所控制。
琵琶推、拉、吟、滑等技巧是表现琵琶弦韵的实现途径,能够很好的体现琵琶声部音色的“个性”音韵,在乐队合奏时也能很好的展现作品风格。这类基本功的练习就要建立在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对音乐情感的感知上,需要学生情至而发,带有感情地去弹奏。泛音意境深远,在练习基本功时要注意指尖触感的培养,注重泛音的音质。
琵琶演奏技法纷繁复杂,在乐队合奏时若想在确保共性的基础上追求琵琶演奏的个性,就必不能忽视基本功的熟练规范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