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日常生活的描写透视历史风云的变幻,是欧阳山在【三家巷】中一个突出的特色。小说中的三家巷,其实是当时中国南方的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的一个缩影。陈家所代表的买办资产阶级,何家所代表的官僚地主阶级,周家所代表的工人阶级,就是当时城市社会的三个主要阶级,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矛盾和冲突异常激烈。在作品中,作者用较多的笔墨和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周炳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和思想变化,从而确立了他在【三家巷】中的主人公地位。他出身于工人家庭,但身上还带着小资产阶级的这样和那样的毛病,由于他和劳动人民有着更加紧密的血缘关系,他又有别于其他青年知识分子。周炳是一个刚刚走上革命道路,有待于进一步成熟的知识青年,这个道路又相当漫长、艰难和曲折,这和当时一般知识青年走向革命道路是相似的。
作者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中,将主人公周炳刻画成一个复杂人物的,他是一个出身于劳动人民家庭但又深受旧思想影响的知识青年,他在革命的熔炉里,逐步成长为一个革命战士。在成长过程中,作者对周炳的弱点“批判”不够,过多地描写他与诸多女性的“爱情生活”。这里涉及到“革命小说”跟旧“言情小说”的关系问题。
在旧时代,许多作家已经把革命与恋爱作为小说的基本模式之一。但解放以来,由于革命的崇高和纯洁化特征的强化,现代言情小说受到摒弃,作家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更加谨慎。欧阳山在【三家巷】中多少背离了这种严格的局限。
【三家巷】是一部民族风格和地域色彩相当浓郁的作品,记述的手法多表现为以人物的行动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还通过故事情节的不断变化来逐步深化人物。作者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如人物依次出场,事件交代清楚,故事情节紧奏,前后脉络分明,很适合大众读者的口味。
【三家巷】肯定是岭南文化,用通俗、绵密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上世纪广州都市生活的风俗画,老城里喜关一带街坊邻里,人际网络和风俗民情在作者笔下灵活出现。
学者蒋述曾将【三家巷】称为“广东的社会百科全书。”
著名作家莫言曾在2019年花地文学榜“年度作家”获奖感言中提到,他少年时期对广州有梦幻般的想象,都来自【三家巷】“石头的街巷,连绵的雨,闷热的夏季,还有珠江里的滚滚流水,以及女人穿的那种木头拖鞋,男人穿的大汗衫,广州人吃的食品--------”
莫言说,欧阳山写的何家所居的屋宅:水磨青砖高墙,黑漆大门,红木雕花矮门,白石台阶,墙头近屋檐的地方画着二十四幅图,图画前挂着灯笼,还有铁马,十分气派。这种“古老大屋”是广州近代颇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类型,西关地区出现最早,数量最多,因此经常被统称为“西关大屋”。
欧阳山写的岭南春节风俗特别有趣:“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不懒!”那时广州过年有“卖懒”的风俗,大年三十的时候,小孩出门总是提着灯笼出街“卖懒”,以求得一年之中风调雨顺,大吉大利。万家灯光通明,街坊上下门开着,家家户户划拳喝酒,案上摆满着鸡鸭鱼肉------廖廖数笔,便将岭南热热闹闹的春节尽数勾勒。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原籍广东番禺,但出生于上海,他既不会粤语也不解粤情,但他说【三家巷】中的民俗描写处处令他倍感亲切,似曾回到了血缘之地。陈教授说,小说的前半部分,周炳和区桃的相恋过程及孩子们参与的民俗活动,是小说中最迷人的地方。
欧阳山是中国著名作家,他在三十年代到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的活动,曾受到鲁迅的指导和帮助。
抗战爆发后,他到了延安,1947年,他的小说【高干大】发表,是文艺工作者实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最早硕果之一。
解放后,他又写了中篇小说【英雄三生】等一批优秀作品。
从1957年开始,欧阳山开始着手创作【一代风流】长篇巨著,第一卷【三家巷】和第二卷【苦斗】分别于1959年和1962年出版。
在文化大革命中,欧阳山受到无情批判和残酷迫害,被剥夺了创作的权利。
粉碎四人帮后,欧阳山重新投入【一代风流】的创作,三卷【柳暗花明】于1981年出版,四卷【圣地】和五卷【万年春】于1985年出版。
欧阳山长期担任文艺界的领导,任中国作协广东分回主席,广东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