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人物
文章内容页

一代硕儒潘存(1)

  • 作者: 南山2020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5-05-21
  • 热度62
  •   镌刻于溪北书院讲堂墙壁上的《潘公孺初学行事实》记载:“潘存,字仲模,别字存之,号孺初,清嘉庆戊寅年(1818)出生于文昌县铺前港头村。七岁就塾读书,一目数行,塾师异之。年十二三,操笔为文,滔滔不竭,号为神童。咸丰元年(1851)三十四岁中式本省(广东)五十五名举人,后任户部候补主事等职。”

      潘公居京师,公务余暇,研究经史,治学严谨,淹贯百家,终成一代硕儒。潘公尤其尊崇孔孟之道,注重儒家学说研究,从今存其亲笔著述之《论学说十则》、《克己集》及《赏花有感》中可见一斑。其在《克己集》中云:“君子以仁义为本,而文艺次之。”而且认为:“圣贤学问,争于方寸,不在富于言论。”“余读《语》、《孟》文字,见其德之至,而忘其文之美也。”此乃真正抓住儒家学说之精髓,故能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并升堂入室,体验自不同一般。正如其所言:“不登峻岭,不知天之高;不亲圣人,不知道之大。”

      潘公的理学成就和个人风采,清末海南诗人冯骥声《挽潘孺初先生联》云:“理学传陆象山,经术师顾亭林,屈指数岭海贤豪,灵光岿然推此老;议论若陈同甫,气节似鲁仲连,何意遇龙蛇岁厄,康成殁后又斯人。”

      晚清学者梁鼎芬《赠孺初先生三首》中更明确称誉:“孺初先生,当代硕儒。”

      潘公居京为官30载,虽诸公卿知其贤,与其交谊甚挚,但因公性耿直忠介,疾恶如仇,不倚权贵,不苟同异,竟不升迁,于光绪九年(1883),辞官归故里。时值法帝国主义滋事,中法战火燃烧,清廷开始动员“保家卫国”,两广“团练”始兴。两广总督张树声知潘存其才德,深孚众望,而奏举其筹办雷(州)、琼(州)两郡团练,以加强地方防卫力量。于是潘公文官当起武将,与“镇南关—谅山大捷”之英雄冯子材成了受命举办团练的领军人物。

      张树声于光绪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883年12月25日)之《粤督文高廉雷琼团练折》曰:“琼州孤悬海外,设守最难,昨已与兵部尚书臣彭玉麟遵旨派兵前往布置。查该郡文昌籍户部主事潘存,学识闳通,年德俱茂,冠绝一时,而忠义之诚,尤老而弥笃,海南士庶无不敬而爱之。臣已手书谆劝,恳其出任团防,并属镇道各官虚衷延访,冀使官绅一气,固结人心,能弥补外患于将来。”张树声亲笔手书《与潘存书》,诚恳敦请,表露心声:“闻阁下谈及贵处阻山滨海,民风强梗,渔人习水,远过江南,海门扼波,足称天险。若能加以训练,辅以地势,当可自存。今者事变方殷,用敬虔请高贤,起膺匡救,办理乡团,招练渔户。德望所及,能使苍屹山前海波不作,则田子春之节义,唐荆川之将略将复见于兹矣。”潘公亲赴省城,谒见张树声,多方洽谈操办事宜。备受鼓舞,爱国抗敌,热情高涨,激励众志,固结人心,同矢共仇,靖内御外,经营守卫,地方得以安宁,一时传为佳话。张树声卸任后,张之洞1884年7月接任两广总督,对潘公尤为倚重,继续举荐其办理雷琼团练,抵御外侮,并将其功绩禀报朝廷,皇上论功加赐四品官衔。

      潘公卸任后,深感琼州西北与越南近邻,东北与粤闽海域相接,为战略要地,系两广屏障,为南疆门户,宜改制建省,从事建设,使其发展繁荣,充实国力。于是最先献议“琼州改建行省”,撰拟《琼崖建省理由与建设方案》。分地位、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教六大类洋洋近十万言,呈报张之洞。张氏对此建议十分重视,但因国事纷乱,未予处理,“琼州改建行省”未能实施。近年史学界多有考证,确认潘存系提出海南建省之第一人士。

      本文标题:一代硕儒潘存(1)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1372827.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