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队1
在河南文革中,最早起来支持造反派的老干部中,除了纪登奎外,还有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刘建勋。文革结束后,这两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清算。
刘建勋,河北省沧州人。他少年时读过私塾,十四岁时考入沧州市直隶第二中学。他在学校里思想进步,积极叁加革命活动,十八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被学校开除后,来到了北京。
抗战爆发后,刘建勋在交河县徐官坉小学以教书为掩护,继续进行党的地下工作。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他担任榆社县委书记,一九三八年担任武乡中心县委书记。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担任了晋冀鲁豫第十二纵队政委、五十九军政委。解放后,刘建勋担任湖北省委第二书记,后调任中南局。一九五五年,调中央工作。
一九五七年,刘建勋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时年四十四岁,年富力强。他主政广西之时,自治区主席是上将韦国清,两人合作总体上还算融洽,而一九五七年的广西,地处边陲,靠近越南,又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加之当时的政治氛围,基本上做到没有大的偏差,已属不易。
一九六零年七月,刘建勋调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他从广西调任河南,有临危受命之意。在他之前,主政河南的是吴芝圃。因为河南、平原两省在一九五二年合并,原平原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担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原河南省省长吴芝圃继续任二把手,两人之间产生矛盾,最终吴芝圃跃升第一书记,将潘复生等人打成反党集团。
主政河南的吴芝圃,头脑发热,极左路线闻名全国。在一九五七年反右中,河南正式被打成右派者达七万人,居全国首位。
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零年,饿死两百万人的“信阳事件”震动全国,吴芝圃等人极力掩盖。一九六二年,有人问吴芝圃,河南究竟死了多少人,吴似乎考虑了一下:“现在都有四五百万人了。”
信阳一个村饿死党员二十名,剩下三个没饿死的党员写血书给毛泽东,请求救助,被戴苏理截获,他调动军队,集中看押信阳干部,防止走漏消息。
面对河南此种局面,中央先调文敏生到河南任常务书记,又调刘建勋任第一书记。
时任总书记的邓小平对刘说:“建勋啊,你命苦,五七年广西出了问题,饿死人,要你去。现在河南饿死人,又得你去。”
刘建勋到了河南,立即采取果断措施,首先解决粮食问题,恢复农村经济,遏制饥荒死人。他到处“磕头”化缘,借地度荒。
在三年困难时期,河南在刘建勋的主持下,实行较大面积的“借地度荒”。借地给农民,在当时要有很大的政治勇气,但他有魄力,敢负责。他说:“我给大家讲清楚,借地是省委的决定,是中央同意了的,都应当执行,不只限于夏荒严重的地区和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的地区。今天晚上还要召开电话会议专门讲。如果将来划右倾机会主义,先划我。但是,你不执行不行,你不执行,我不给你粮食,饿死人你负责。因此,不但要借地,还要借春地、借好地,不然夏荒过不去。社员所借耕地,可以使用三到五年,以便鼓励社员深翻、施肥,恢复和培养地力。”
“有的同志怀疑我们的方针正确不正确,什么是正确的方针?有饭吃是正确的方针,没有饭吃是最大的错误,万般皆下品,唯有吃饭高。”
河南借了地,结果都增了产,缓解了严重灾荒。度过灾荒的河南,在刘建勋的领导下,兴修水利,改天换地,他树立了杨贵的红旗渠、焦裕禄的兰考等典型,激励河南人民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