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文学交流写作素材
文章内容页

“基因编辑”60年,中国速度超全球

  • 作者: 潇湘寒影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49335
  •   盘点有关生命科学领域最近五年的报道,“基因编辑”四个字是高频词汇。实际上,“基因编辑”技术,至少在60年前就出现在科学界口中。

      1952年,美国微生物学家卢里亚发现了细菌限制、修饰现象。1972年,伯格首次在体外实现了两个不同来源DNA的人工重组,伯格因这项成就分享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1987年,多家实验室制备成功疾病模型。这种技术一般称为基因打靶(gene targeting)。卡佩基、史密斯以及另外一位科学家也因此分享2007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基因编辑技术始于外国,但实际上,基因编辑的中国速度远超全球,争议如影随形。

      2015年,中山大学教授黄军就完成世界上第一例人类胚胎基因编辑。黄军就因此引来巨大争议,还入选了《自然》杂志2015年十大影响人物。

      日本北海道大学生物伦理学家石井哲表示,黄军的研究虽规避了道德伦理问题,但依然引起科学界对于其可能带来的伦理后果的担忧。

      2016年11月,《自然》杂志报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学卢铀教授以及团队已开展全球首例应用CRISPR技术的人体试验。

      公開资料显示,黄军获得了胚胎捐赠者的知情同意书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卢铀和解放军第105医院的实验都是在体外进行基因编辑,最后将编辑好的细胞返输回人体内,相对来说比较保守。

      同时,对于基因编辑技术,英国严禁将基因修饰后的胚胎植入到子宫内培育。中国法律禁止克隆人,却没有明确禁止基因编辑,对于这一技术的应用,法规上实际存在空白。

      (摘自《新京报》2018年11月28日)

      【素材分析】基因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技术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引起争议,那么保守进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需要辩证看待。技术的发展同样与社会的各方面密切相关,如法律法规的制定、伦理的审核界定等,这些都需要跟进。

      【适用话题】发展 关联性 保守与激进

      意林·作文素材 2019年2期

      本文标题:“基因编辑”60年,中国速度超全球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445021.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