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若尔盖湿地:“高原之肾”病态百出

  • 作者: 海外文摘·艺术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33126
  • 孙小飞 范敏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成都 610081)

      若尔盖湿地位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世界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泥炭沼泽,每年为黄河提供约30%的水量,享有“高原之肾”、“黄河蓄水池”的美誉。但近年来若尔盖湿地面积不断缩减,草原持续退化,沙化面积逐渐增大,致使“黄河蓄水池”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下降,生态保护工作面临巨大压力,警报频传。为此,国家和地方投入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情况不容乐观。

    1 生态恶化:“高原之肾”面临威胁

    1.1 湿地萎缩,蓄、供水能力下降

    根据2016年全国自然资源更新调查显示,若尔盖县境内湿地面积(如图1)3046平方千米,沼泽湖泊面积30平方公里,与20世纪70年代比,仅沼泽湖泊面积萎缩就达43%。若尔盖湿地萎缩,直接引发其蓄、供水能力下降,黄河水量减少,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含沙量增加。

    1.2 草原退化明显,鼠虫害加剧

    若尔盖境内现有2900平方公里天然草地退化。相比20世纪70年代,若尔盖境内植被覆盖度下降22%,毒杂草上升29%,草原生产力下降51%。随着草地退化,若尔盖鼠虫害分布面积达5300平方公里,占可利用草地的82%。鼠虫造洞拱土,导致土地外露,水土流失加快。

    1.3 土地沙化蔓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



      图1 若尔盖湿地分布图

      曾有专家预言,如不尽快治理沙化问题,若尔盖湿地将成为沙漠,引发的沙尘暴将威胁九寨沟、成都等地,造成黄河季节性断流,长江流域也会受到影响。根据2016年最新自然资源更新调查显示,若尔盖境内存在各类沙化土地图斑914个,面积764平方公里,比2009年增加27平方公里,其中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占沙漠化面积的14%。若尔盖土地沙化,加剧了湿地萎缩、环境恶化趋势。

      

      图2 若尔盖野外照片

    2 压力日增:人与自然共同驱动

    若尔盖湿地生态环境问题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但人为因素为主要驱动力。

    2.1 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对原本生态就脆弱的若尔盖湿地造成了极大影响

    近3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对若尔盖湿地的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若尔盖地区的降水量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减少。若尔盖平均气温从20世纪70年代的0.7℃增加到现在的1.8℃,增幅翻了几番。气候变暖、降水减少且集中,直接导致了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生态环境自调能力下降,如图2。

    2.2 “超载放牧”致使若尔盖湿地生态环境破坏,草原湿地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

    据统计,若尔盖县牛羊从20世纪50年代末的34万头,增加到目前的118万头,增幅达350%。换算成羊单位,若尔盖草原每亩载畜量33个羊单位,远超出同期全国5个羊单位的载畜量。全区实际载畜量319万个羊单位,远超于理论载畜量187万个羊单位,超载率高达71%。“超载过牧”使得大量草原、湿地裸露沙化,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

    2.3 历史性的人为破坏,影响一直波及至今

    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农业学大寨,向沼泽湿地要草场”运动造成若尔盖湿地人工开沟排水380公里,影响沼泽1400平方公里,导致近800平方公里的沼泽变成半湿沼泽、干沼泽或草地,使湿地面积减少60%。

    3 直面问题:多措施修护、保护若尔盖湿地资源

    为贯彻落实《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以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为重点,我们需要紧抓改善环境质量这一核心任务,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加强若尔盖湿地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改善若尔盖湿地的环境质量。需坚决打好湿地生态保卫战,让湿地更湿、绿水更清,实现若尔盖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3.1 开展沙化治理工程,防止土地沙化进一步蔓延

    严格落实若尔盖土地沙化区防治方案,全面开展若尔盖土地沙化防治工作,重点开展嫩哇乡、辖曼乡、唐克乡以及阿西乡等地的土地沙化治理。对不同程度的土地沙化地区,进行沙化治理分区,并针对不同分区,选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封育模式、种草模式、植灌模式、沙障模式)进行治理。对影响湿地生态安全的人工沟渠进行封堵扎栏,减少水源的流失。

    3.2 完善若尔盖湿地生物链,维护草地生态平衡

    加强能力建设,构建健全的鼠情监测体系。加大草原鼠害的监测力度,分析鼠害形成的原因及规律,及时找到鼠害治理方法。减少传统的生物农药、投毒、捕杀等化学、物理方法治理草原鼠害,重点进行生态防治。加大对狐狸、狼、鹫、老鹰等动物的保护力度,完善湿地生物链。

    3.3 扭转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解决“超载过牧”问题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宣传力度,加快若尔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当地特色,帮助牧民发展替代产业,从根本上解决生存、生活问题,并激发和提高牧民参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

      [1]李渤生.若尔盖湿地[J].西藏人文地理,2007,(3):88-103.

      [2]张晓云,吕宪国,顾海军.若尔盖湿地面临的威胁、保护现状及对策分析[J].湿地科学,2005, 3(4):292-297.

      [3]李斌,董锁成,江晓波等.若尔盖湿地草原沙化驱动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3):112-115.

      本文标题:若尔盖湿地:“高原之肾”病态百出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555683.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