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诗词
文章内容页

“孝亲”模式下对《凯风》的误读与重释

  • 作者: 中国韵文学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1291
  • 周苇风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目见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百善孝为先,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孝道的国家,历代统治者都提倡孝道。但既然需要大力提倡,就说明不孝行为自古以来就屡见不鲜。《诗经·邶风》中的这首《凯风》讲的就是儿女不孝的事情。

    一 旧说《凯风》中“母氏有过”于文无据

    历来人们都认为《凯风》是孝子之诗。如《毛诗序》说:“《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尔。”在这里,《毛诗序》不但说七子为孝子,还说卫地淫风流行,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云云。后代很多人相信《毛诗序》的说法。然而《凯风》言“母氏劬劳”“母氏圣善”“母氏劳苦”,整首诗哪儿有什么“淫风流行”?据文以求义,说母欲改嫁真不知从何谈起?

      《毛诗》属于古文经学,古文经学认为《凯风》中的母亲不能慎守,惑于淫风流行,不安其室。今文经学则认为《凯风》中的母氏为继母,七子以德报怨,自责对继母未能尽到孝道。《焦氏易林·咸之家人》:“凯风无母,何恃何怙。幼孤弱子,为人所苦。”三国吴谢承《后汉书·姜肱传》:“肱性笃孝,事继母恪勤。……感《凯风》之孝,兄弟同被而寝,不入房室,以慰母心也。”据此可知《易林》所称无母而孤子“为人所苦”者,人即继母。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说焦延寿习齐诗,继母之说出自齐诗,并云:“鲁韩说当与齐同。”今文经学说母氏为继母,在《凯风》诗中同样也找不到任何证据。

      《孟子·告子下》:“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曰:‘《凯风》何以不怨?’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小弁》是《诗经·小雅》中的作品,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鲁诗、齐诗均认为《小弁》是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周宣王大臣尹吉甫娶后妻,谮伯奇于尹吉甫,伯奇自伤无罪,为《小弁》以感其父。

      高叟认为《小弁》为小人之诗,理由是《小弁》中充满了怨亲的情绪。孟子不以为然。在孟子看来,《小弁》亲之过大,如果不怨,则意味着恩断义绝。《小弁》中有怨,正说明孝子不忘本,其中有亲亲之义。亲亲即为孝,所以孟子认为《小弁》是孝子之诗。“亲之过大”,不怨是不孝;“亲之过小”而怨,也是不孝。《凯风》没有怨,表达的只是自责愧疚之情,这种自责愧疚之情在孟子看来也属于亲亲之义,故《凯风》也是孝子之诗。

      《孟子·告子下》将《凯风》与《小弁》放在一起,相提并论,称一为“亲之过小者”,一为“亲之过大者”。今文经学解读《凯风》一诗的逻辑大致是:既然《小弁》是继母虐待伯奇,《凯风》想必说的也是继母为恶。所以三家诗认为《凯风》是一篇反映幼孤弱子被继母虐待的诗。

      《凯风》属于邶风,邶、鄘、卫同属卫风,朱熹《诗集传》:“邶、鄘地既入卫,其诗皆为卫事。”《邶风》有《新台》一诗,《毛诗序》:“《新台》,刺卫宣公也。纳伋之妻,作新台于河上而要之。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卫宣公为公子伋娶齐女,见齐女美,自纳之,是为宣姜。此事亦见于《左传·桓公十六年》:“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急子就是《毛诗序》中的公子伋。卫宣公死后,卫国又发生了公子顽通乎宣姜的事情,事见《左传·闵公二年》:“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昭伯即公子顽。《毛诗序》:“《墙有茨》,卫人刺其上也。公子顽通乎君母,国人疾之而不可道也。”按照《毛诗序》的说法,《鄘风》中的《墙有茨》讽刺的就是公子顽通乎宣姜这件事。如果只看《毛诗序》不看《左传》,我们当真认为卫国是“淫风流行”。看了《左传》才知道,公子顽通宣姜乃齐人“强之”,并非公子顽不顾伦理。然而《毛诗序》却说:“《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毛诗序》大概将《凯风》也认作宣公之后“淫风大行”时代的作品了。有了这种成见,再受孟子“《凯风》,亲之过小者也”说法影响,于是七子之母的过错也就被《毛诗序》想当然地解释为“不安其室”了。

    二 “我无令人”是解读《凯风》的关键

    “我无令人”是理解《凯风》一诗的关键。令,《郑笺》:“善也。”令人就是好人。“我无令人”,《郑笺》的解释是:“我七子无善人能报之者。”孔颖达疏:“我七子无善人之行以报之。”按照郑玄、孔颖达的理解,“我无令人”的意思是:我们七子都不具备善人之行。宋代王质《诗总闻》独出机杼,谓:“令人,贤妇也。”“我无令人”指的是我无贤妇。正因为妻子不贤,才使得诗人“莫慰母心”。王质释“令人”为“贤妇”本来是对的,但因受《凯风》美孝子之说的影响,他又不相信是妻子不贤导致诗人“莫慰母心”,所以又画蛇添足加上一句:“七妇未必皆不贤,而其子怜其母,故责其妇也。”

      诗人自责的是“我无令人”,并没有说其他六子的妻子如何。但我们可以设想,七子之中有一人“莫慰母心”,其他六子及六子之妻会作何想法?从七子都“莫慰母心”来看,其他六子大约也是“我无令人”。事情可能是因为“我无令人”,导致其他兄弟互相攀比,以至于“母氏劳苦”,不能安度晚年。也或许是其他六子“我无令人”,导致诗人妻子学人榜样,不让诗人尽孝,于是诗人才有“我无令人”之叹。总而言之,七子之妻绝非贤妇,与七子皆为母氏之罪人。至于作者,将“莫慰母心”归于“我无令人”,推卸责任,其虚伪矫饰尤为可恶!

      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似乎无人知晓《凯风》一诗的本事。赵岐《孟子章句》揣摩孟子之语,云:“孟子曰:《凯风》言‘莫慰母心’,母心不悦也,知亲之过小也。”赵岐认为,孟子先是从《凯风》“莫慰母心”推知母心不悦,然后根据母心不悦得出母有小过的结论。在孟子看来,《凯风》作者既然能说出“母氏劬劳”“母氏圣善”“母氏劳苦”这样的话,怎么可能不是孝子?如果七子为孝子,出现“莫慰母心”的事情自然是母有不是了。

      《大戴礼记·曾子立孝》:“子曰:‘可人也,吾任其过;不可人也,吾辞其罪。’诗云:‘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子之辞也。‘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言不自舍也。不耻其亲,君子之孝也。”王聘珍注:“人当为入,谓入谏也。任,当也。任过者,过则归己也。”卢辩注:“吾知其能自取过。”孔广森补注:“此言微谏之道。过则称己也。入,谓纳其言。”“谏若不从,又为之辞说,使亲若无罪然。所谓子为父隐。”这里主要谈如何对待有过错的父母,却引用了《凯风》中的句子。

      《曾子立孝》中引“有子七人,莫慰母心”以证孔子之言“可入也,吾任其过;不可入也,吾辞之罪”,已经有怪罪七子之母的意思在其中,孟子进一步将其坐实,谓之“亲之过小者”,以与《小弁》“亲之过大者”对应起来。孟子通过这样的阐释,将怨与不怨统统纳入亲亲之义,用来表达自己的孝思观念。由此可见,孟子是从曾子那里接受了《凯风》为孝子之诗的说法。《大戴礼记·曾子立孝》倒没有明说七子之母过大还是过小,《凯风》“亲之过小者”是孟子的进一步发挥。

      孟子误导在前,四家诗推波助澜在后,人们对《凯风》一诗的理解一直无法跳出经学的窠臼。既然《凯风》本事不传,就没有必要捕风捉影,胡乱猜测。就诗论诗,《凯风》中的母亲有两个伟大品质,一是“母氏劬劳”,一生辛苦;一是“母氏圣善”,心底善良。从诗中可知,这位母亲有子七人,但七子都“莫慰母心”。“莫慰母心”当然是自责之辞,感觉对不起“劬劳”“圣善”的母亲,《凯风》一诗充满了对母亲的愧疚之意。既然七子都“莫慰母心”,抛开孟子和四家诗的陈词滥调,所谓《凯风》美孝子之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换句话说,七子不但算不上孝子,现在看来简直就是逆子。只不过七子之中的作者天良尚未丧尽,对于七子“莫慰母心”的丑恶行径隐隐感到不安,感到自责而已。

    三 《凯风》“孝子”身上有舜的影子



      《吕氏春秋·有始》:“南方曰巨风。”俞樾疑“巨”为“豈”之坏字,“豈”字阙坏,止存下半,因此“豈”讹为“巨”。俞樾的意思是,《吕氏春秋》中“南方曰巨风”原作“南方曰豈风”,也应当作“南方曰豈风”。于省吾不同意俞樾的意见,他认为“巨”“豈”双声,是以音训字,并举“钜”古训“豈”“詎”从巨声为例。于省吾的意思是,即便《吕氏春秋》中“南方曰巨风”原作“南方曰豈风”,“豈风”也应当读作“巨风”,今本《吕氏春秋》“南方曰巨风”没有错。

      笔者则赞同俞樾的看法。“豈风”即“凱风”,也就是殷商卜辞中的南风名微风。将“凯风”解释为巨风、大风,忽略了南风的基本属性。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暖春以及夏天风从南方吹来,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因此南风一直被视作生育之气。《孔子家语·辨乐解》:“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民之财兮。’”《南风歌》对东亚夏季风的性状和影响做了简明而深刻的描述。南风的基本属性是长养万物,而释“凯风”为“巨风”,则凸显了南风的破坏性,泯灭了南风“阳气长养”的特点。

      一般认为《南风歌》的作者是舜,汉初陆贾的《新语·无为》说:“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史记·乐书》也说:“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司马迁的《史记》和陆贾的《新语》都没有载录《南风歌》的歌辞。《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郑玄注:“南风,长养之风也,以言父母之长养己。其辞未闻也。”今传《南风歌》歌辞最早见于《孔子家语》,其内容不过说风调雨顺,其中并没有“父母长养己”的内容。司马迁和陆贾也都说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其中也没有关涉父母的内容。《南风歌》的内容应该与治理天下有关,通过陆贾的《新语》我们甚至可以知道,《南风歌》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主旨很可能是“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

      对于《凯风》中的“凯风”,《毛传》:“南风谓之凱风,乐夏之长养者。”为《毛诗》作笺的郑玄接受了《毛传》的说法,并进一步发挥说:“以凯风喻宽仁之母。”郑玄自己说没见过《南风歌》的歌辞,“其辞未闻也”。既然如此,郑玄有什么理由和根据说《南风歌》言“父母长养己”呢?“凯风”为“南风”,南风有生育之气,有长养植物的基本属性。在这一点上,凯风与父母抚育子女有相通之处。南风谓之凯风,从标题上来看,《凯风》与《南风歌》并无二致。《毛传》说《凯风》为孝子之诗,从“母氏劬劳”“母氏劳苦”等句子来看,的确表达了对母氏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然而从内容上说,《凯风》与今传《南风歌》歌辞却有着天壤之别。即便今传《南风歌》不是古辞,从陆贾、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南风歌》的古辞也与《凯风》在内容上没有相同之处。郑玄说舜歌《南风》,“以言父母之长养己”,显然是将对《凯风》的理解移植到了对《礼记》舜“歌《南风》”的注释中去了。

      在儒家的话语系统中,舜被塑造成了孝子的榜样。舜孝亲的故事渊源有自,据《尚书·尧典》记载,舜“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儒家在《尚书》记载的基础上,对舜的孝亲事迹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孟子·万章上》说舜之父瞽瞍,舜之弟象,日以杀舜为事,瞽瞍使舜完廪却捐阶、焚廪,使舜浚井从而掩之,乃至于象欲分舜之牛羊、仓廪与父母,自己霸占舜之干戈、琴、弤和二嫂。更为戏剧性的是,象往舜宫,却见舜在床弹琴,象忸怩作态,曰:“郁陶思君尔!”舜为了维持兄弟情谊,竟然假装不知。即便这样,舜对父母却“大孝终身”。为了突出舜的大孝形象,《孟子·尽心上》甚至假设瞽瞍杀人,舜会选择毫不犹豫地放弃天下,“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忻然,乐而忘天下”。

      子为父隐是孔子很重要的一个观点,《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的这个思想后来被思孟学派所继承。学者多认为郭店楚简《五行》属于思孟学派的作品,其中说:“匿,仁之方也。”匿就是隐的意思,宽恕、包容、隐匿长辈的过错,这是人子“仁”心的发挥。《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说:“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曾子大孝》更说:“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的做法如果对就听从,不对要劝谏,劝谏不听则要隐忍,将父母的过错归咎于自己,这是血缘亲情的自然流露。不耻其亲,自任其过,讲的都是孝子面对不是之父母所应采取的态度。在子为父隐这件事上,儒家认为舜为后人做出了榜样。

      《曾子立孝》谈如何对待有过错的父母,引用了《凯风》中的句子,将《凯风》纳入了亲亲之义。儒家说《凯风》为孝子之诗,其目的与塑造舜为孝子一样。如果说舜的事迹构成了“子为父隐”的历史依据,那么《凯风》则构成了“子为母隐”的现实依据。虽然《凯风》中的孝子与舜的身份不同,但它们承载的阐释功能却是一样的。经过孟子和四家诗的反复阐说,《凯风》为孝子之诗俨然成为定论,《凯风》中的母氏也和舜的父母一样,成为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

      以舜孝亲阐释《凯风》是一个模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当郑玄注《礼记》遇到“舜歌《南风》”的时候,南风谓之凯风,南风有长养之义,《凯风》为孝子之诗,这些知识在以舜孝亲阐释《凯风》的模式下立即被激活了,虽然他没见过《南风歌》的歌辞,却将对《凯风》的阐释一字不差地移植过来,想当然地对《南风歌》的内容进行了解释。在儒家完善舜之孝子形象的过程中,舜歌《南风》的故事已经在广泛流传。见“南风”而思舜,而思父母之恩,经学家阐释《凯风》一诗时,不知不觉就陷入舜的历史叙事当中去了,所以我们在《凯风》的“孝子”身上似乎看到了舜的影子。

      本文标题:“孝亲”模式下对《凯风》的误读与重释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647597.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最新被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