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散文
文章内容页

鱼跃龙门

  • 作者: 散文诗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0885
  • ◎卢 静

      

      锦绣中华(局部) 马 路 中国画

      子夜,一线光从天际缓缓驶来。

      高原星星的渊薮里发源的大河,立誓要与莽莽苍苍的群山一起,以不同的夹角仰问苍旻,预设、推演与反复昭告生命的历程。

      两岸的万物生灵,在梦境底部的海平面上,一寸寸热了肝肠。

      风,一幅天地间的扇面。

      双崖,升起烟雾。

      旭日喷薄的雄健美中,一条九曲的河,书写完最遒劲的一笔,在晋陕大峡谷的南门口箭飞而出,水势逐渐放缓,显露宽广的胸怀。

      一个村庄,枕于母性鼻息的绵长。

      一条金丝带,轻轻叩醒它。

      又盘绕于黄河金三角,末梢微扬经久不散的芬芳。

      油黄色的沃壤,在晋南英雄儿女的浇灌下,每一粒都包裹不辞万里的涛声,包裹白杨树浆液的气息,柳枝儿依依挽人的舞裳悄飏。

      人,傍水而生。

      水之腹语,由人震撼、效仿,日复一日地显扬。

      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作为运城五条绿色走廊之一,“几”字形上一折,便俯拾了万家灯火的温煦,飘扬于大河最深情的臂弯。

      一个村庄龙门,正在千秋大计中远航。

      扑满布鞋、裤脚的,是属于大地的尘土。

      匆匆走进会议室的老者,一边忙着烧水招呼客人,一边拭去额头上的汗珠,黄泥般朴实的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龙门村书记原贵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群众永远难忘的是,几十年前一场盛夏的暴雨。

      闪电,毫不留情地劈开黑沉沉的夜空,炸雷,滚在村子密集的屋顶瓦片上,滚在恐慌失措的人们头上。

      狂吼的洪水,从遮马峪大涧疯了一般滚滚而下,猛然撕裂开村东的坝子。

      新上任的原书记,纵身扑上决口,紧随跳下去的是共产党员原永录、原兴管、原治民、许锁良……手,紧紧相握;一边招呼着岸上的人抛麻包。一座新的大坝巍然屹立。野马般肆无忌惮的洪水,终于在众人的并肩战斗中治服了。

      时针在无人注目的地方,泛起急舟,已近七十岁的原贵生书记,一条腿已不利索了。

      一只栖于陡峭焦炉楼梯上的小飞虫,却捕捉到他努力上下楼梯的身影。

      纷飞飘叶的上方,每一级,都称过生命的重量。

      每一级,都是他新时代的新征程。

      依稀漫漫的时间流水里,每一阶段都铭刻党性原则,合力铸成龙门山的脊梁。

      “有女不嫁口头娃”,村头的毛毛草,还记得一曲悲伤的民谣吗?

      砂石,在往昔的荒滩上渴盼着,游移过叹息连连的寒窑,不远处黄褐色的土壤,仿佛张开了丰厚的嘴唇。

      贫苦指数,在今日龙门村,如何变成了亲人脸颊上的幸福指数?

      “支部建在生产一线上”,一名村中稚子,挎着腰鼓,穿着杏黄的黄河边民俗服装说,像歌里唱的一样,红领巾飘扬在胸前。

      鼓点,春笋一样拔节。

      三月的雨无声润了,花蕾红了,河上飞过的雁队,往往有坚定的领航者。

      “党委决策,支部落实,党员带头。”一位老伯双鬓落雪,却精神矍烁,眺望着滔滔不绝的河水,眉宇间闪现着自豪。

      龙门村党委,对7个党支部定岗定责,像七根柴火,聚拢成堆,群策群力,锻炼出一支坚强有力的党员队伍。

      缓缓张开翠屏的玉带山下,一只灰鹤翔过。

      龙门,黄河中游湿地的源头。

      让周天星座安眠的湖泊群,释放着古老的缥缈乐音,摩挲千亩环村林带的梢头。

      千万株树左心室里奔流的夏歌,为党员带头义务植树而多声部唱响。

      淡绿深青一重重,守护着村庄。

      或许,这是一处园林?村中鱼跃龙门园,曲径通幽,流水邀星,益寿园鸟鸣起伏,而我徜徉的街心花园,绿阴匝地,五步一景,枝叶掩映三十余栋整洁的居民楼。

      当河流抬起额头,峡口飞架的7座桥,是现代桥梁博物馆中的彩虹。河流向雄奇山河的远方疾流。

      秋水游艇,开辟了晋陕峡谷山水画廊。

      旅游业在龙门村七大产业中,堪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阵地之一。高悬山腰,如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飞龙栈道,箭矢一般,射中了一粒草籽包裹的大陆,引我登上高空玻璃观景台,乐做一蜉蝣。

      日月,从脚下的深渊涌冒,磁铁一般,吸引着黄河从云层的缝隙里龙游而下,劲尾拍打着雄峙的双崖。

      一刹那,我芙蓉一样缓缓盛开,抵达与万物对话的沸点。

      一条河的精魂,弥漫天地,蒸腾不休。

      白雪的瞳孔里,藏着红灯笼,红灯笼的梦乡深处,藏着村民脸庞上的红晕。伴随村集体企业的发展壮大,人人享红利,村民住院,除国家 “新农合”外,剩余部分村里也全部报销。

      冰荷漂流的龙门关前,一位大娘又告诉我,60岁以上老人不仅每月可领到补贴与油粮,还能享受免费体检,旅游观光。

      沁鼻的腊梅香,成果村民享。每年必筹奖金,表彰优秀师生,龙门村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英雄大禹,治水开山。

      每岁暮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赴龙门,传说一岁中能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天火烧其尾后,化为龙。

      在黄河天堑,抗日烈士纪念碑高耸于惊涛之上。

      在这秦晋锁钥之地,永久流淌着红色基因,龙门古镇明清街前,一只船异常坚定地驶向翌日的破晓。

      王震大军抢渡黄河的船雕,高悬飞动的巨帆下,十几名英武的解放军官兵与船工,有的正瞭望翻卷的风云,有的高昂头颅,挥臂宣志,有的铆足了一身的劲,奋力划桨……

      远去的涛声里,岸,始终在光荣中等候。

      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立足 “党建领村、生态立村、产业强村、文化兴村、七有惠村”战略,龙门村,早已鱼跃龙门!

      连天烟雾不知数,西望一气连峰开。嵌入黄河峡口的龙门,正昼夜闪射璀璨的光芒。

      本文标题:鱼跃龙门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710393.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