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新《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融作家生平、写作历程、主要著作评论为一炉,评介文章多由国内文坛从事女性文学研究的学者所撰,值得注意。然而,在妇女研究风靡世界、采撷众多文学、文化批评思潮及哲学心理学理论对所谓菲勒斯中心主义及其制下的父权社会发起全...
梅建明李零在《药毒一家——方术四题之四》(载《读书》一九九七年第三期)中说烟、茶、酒与“狭义的毒品还是有相似性”。实际上,李零的这句话说得很谨慎,即便如此,读者见了仍然顿生疑问:茶何毒?(见《读书》一九九七年第十期)烟、茶、酒之所以与“狭义的毒品...
蔡晓哈耶克(FriedrichAugustVonHayek)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七日在都柏林大学的第十二次芬利演讲中说,我在准备本文时,考察了一些有关“个人主义”的标准描述,这使我几乎开始后悔自己曾经把所信仰的思想和这样一个被如此滥用和误解的术语...
杨小玉《这么早就回忆了》文中列举众多歌手,如高晓松、窦唯、骅梓等等,并将其归于六十年代出生群体。我问:歌曲的流行是否代表着民众对其的认可,完全的接受?或者说能否从中反映普遍的大众心理?我答:不能。造歌工厂商业化有目共睹,歌曲流行关键乃是旋律易唱,...
林晨光《读书》一九九六年第十期的《乡土中国的当代图景》中,提出二个有关乡村问题的论点,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一、“新集体主义是通往现代化之路”。王颖在自己深入南海市乡村两年调查之后,肯定了这一制度创新。但其中有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迄今仍无定论,如股份制...
鄂博王纪潮《读书》九七年九期乐钢“跨越双重梗阻”一文中说,如果中国在吃的上面发展以得肥胖症、高血压等穷人眼中的富贵病为代价,那么“还是落后点儿好”。观点完全正确,但意犹未尽。吃的标准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的标准问题。今天我们中国社会的一个共识就是...
王素莉《读书》一九九六年第十期刊登的许纪霖先生的文章《出山不比在山清》,基本上反映了丁文江这个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只是由此引出的话题仍然一言难尽。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以独立的身份参与现实政治是从“好人政府”开始的。一九二二年“好人政府”破产以后,蔡元...
周兴茂由于一九九六年第六期《读书》杂志所登《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一文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进行了基本肯定的评价,并称北魏孝文帝为“盖世英雄”,所以,引来了第十期《读书》杂志的《魏文帝改革是否有当代意义》和《未必有这么高...
唐晓峰今天,我们在地图上看到方角折曲的长城符号,都觉得十分“自然”,至少从宋代以来,各类全国舆图上便有了长城的“小像”。长城在宋代并没有什么用处,徒为一种存在,编图者把它与北方的河山画在一起,说明这座人工建筑已合入北方自然的高山峻岭,与它们结成一...
张春雷读了《读书》一九九六年第十期郜元宝先生的文章《追忆李长之》,深有感触。我知道李长之这个名字还是上大学以后的事。那是一年级时偶然从一期《新文学史料》中纪念吴组缃先生逝世的文章中看到的。其时始知他和吴先生、季羡林先生在清华读书时号称“清华三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