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纯读了《读书》一九八期的短文《是否要点“牛气”?》,想了很久,结论是“牛气”不起来。其一是凡事都往往和政治搭边儿,而一和政治搭边,学者们就陷入五里雾中了。马寅初的人口论有何错,但因他坚持“错误”而栽下马来。你还“牛气”什么。其二是大学校长也算...
阮波很偶然地读到陈玲的《散文的心态》(《读书》一九九五年第四期),不禁惊异于自己的观点与文中思想之契合,为此生出一份难以言喻的感动和经过“模糊凌乱的感觉”之后的领悟。私下一直觉得文人应该有爱国心、应该有正义感,但也应该有一种随和、慵懒而雅致的生活...
常琳读罢丁泽先生《课本·幽默·春节晚会》(《读书》一九九五年第七期)一文,颇有会心之际,报上便刊出九六年春节晚会导演人选已定,届时又有一番新面貌云云,叫人半信半疑。盖因对近年来春节晚会的幽默节目,期望愈多,失望愈大,已成定势,有目共睹,街谈巷议,...
钱行《读书》一九九五年第六期《守法与犯法》一文讲了美国梭罗《论公民不服从的责任》,它提倡“官员辞职,臣民拒绝效忠”以求政府“这机器停止运转”。中国的明太祖朱元璋,曾经遇到过许多从元朝生活过来的知识分子的不服从,拒绝效忠和辞职。洪武初年,朱元璋是礼...
林连德读《第十二座雕像》(《读书》一九九五年第九期),不禁又翻看了《一代才女林徽因》——作者林杉以诗一般的笔触写出了诗一般的一代伉俪梁思成和林徽因,令人叹为新的《诗与真实》。回想五十年代批判“大屋顶”时,曾陪日本客人在清华拜会梁先生。他沉默而拘谨...
张钦楠《读书》每发表一篇涉及建筑学的文章,我就感到高兴,因为这肯定了建筑也是一种文化。第九期发表曾昭奋先生写梁思成公的文章,就值得祝贺。其实“阁楼文学”所处的阁楼,不就属于建筑吗?昭奋指出,当今北京出现了许多头戴大帽子的庸俗建筑,不应归罪于梁公,...
沈铮关于焚烧美国国旗是否合法,《读书》杂志第十期有过介绍。这件事的新进展是,一九九五年六月,经过几年的努力,共和党几十年来头一次控制的众议院终于以三一二票对一二O票的有效多数通过了一项宪法修正案(这项修正案正式生效还必须得到参议院三分之二以上票数...
申慧辉“漂泊”,一个美丽的词汇。它透着动感,富有韵味。它曾是古代人表达心灵自由、人身自由的一个重要手段。当代人面对由通讯卫星联成一体的世界电视网络,身处无国界的经济运作之中,享受着由信息高速公路和海底电缆构成的通讯系统,自然更加无法抵御漂泊——自...
许钧出于研究的需要,托朋友打听海峡彼岸台湾的文学翻译情况。似乎台湾的文学翻译远不如大陆这边热闹。外国文学名著复译的情况也有,但大多是大陆传过去的,只是改成繁体字版罢了。至于《红与黑》,没听说有第二个版本问世或流传,市面上能见到的,还是远景出版事业...
张耀南执着于“找路”,构成《原道》之特有的品格;持读已出的第一、二辑,就可知道这种品格如何使《原道》特立独行于同类严肃刊物。面世之一、二辑,所“原”之“道”已有好几条。首先是陈明博士的“新的中体西用之道”,此“道”的根本目标,是在“新的中体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