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读了一九九四年十一期《读书》上吴祖光先生的《掌握自己的命运》,再平心往回想,领导曹禺先生的一位位领导,在领导那个范畴内,能说是错了?领导是真诚地叫他写好的。比如写《王昭君》,领导确是叫他写好这位民族团结的伟大女性的。这个要求一点不错。曹禺先生...
刘克敌等朱学勤先生《思想史上的失踪者》(一九九五年第十期)刊出后,收到不少来信,现摘载部分。从文革发动迄今,三十年时光悄然逝去,对于经历过文革的人们,这三十年是否漫长?无论是出于痛恨还是迷惑,许多人恐怕都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情怀与挥之不去的思绪吧,对...
川人发表于《读书》一九九四年十一期的《掌握自己的命运》一文,中心内容是中国现代两位大戏剧家的一次谈心,由谈话一方的吴祖光先生披露于世,使我们得以了解两位先生,尤其是曹禺先生暮年之所思所感。在创作应当听命于谁这个问题上,祖光先生觉悟得要早一点,一九...
路家《人声革命及其它》(《读书》一九九五年第十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命题:人声是文化的全息载体。作者罗列了当代西方流行音乐史(亦意味着本声从美声话语中获得解放的历史)的大量标本以为佐证,我们试图再作一些补充。唯有生命的激情(大幸福/大悲哀)才能诞生...
东方峻生性不愿趋温附热。当王朔以《顽主》之类的“痞子文学”招致如潮骂声之时,内心叹服王朔的我不曾象王蒙那样仗义执言,将对王朔的欣赏化作文字的盾牌。如今,似乎一切都已杳然。我反要说几句王朔、王蒙,就教于《读书》的编辑读者。王蒙几次为文,孤独而近乎固...
钱钟书先生谈翻译,每引一句意大利语:“译者就是背叛者”。施康强先生在本刊谈《红与黑》多种译文之比较(第一期),指出恁多专家对《红》书头尾少数语句之表达,尚且见仁见智,各擅胜场,遑论其他。从这里看,我们又何妨称力图忠实表达的译者之这种“背叛”,为“...
袁津琥看了《读书》一九九五年第三期刊登的周振鹤先生所撰《点石成金、披沙沥金与脸上贴金》一文后,颇有感触。诚如周先生所说,王氏《十七史商榷》一书“说对了的地方,治史者多半均能悟到,至说错之处在在皆是,误人不浅”。不过周先生说王氏的“盛名多半是他自己...
张介明日丹诺夫作为主管文艺的苏共中央书记,在苏联当时的一系列文艺整肃中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但作为那个极端严峻的历史时期的产物,他也是一个可悲、可怜和可叹的角色。尽管他的批判左琴科、穆拉杰里的文章显得如此颐指气使,专横粗野,不可一世,就象王蒙写...
丁聪陈四益一乡绅欲为亡父立传,以重金聘三秀才——东吴奚聘仁、扬州史文甲、余杭庄友直也。绅父,恶行著于乡里。立传,为讳饰也。秀才至,绅设宴。席间质以立传之本。奚曰:“传者,专也,从人专声,是专主一人也。一人者,传主也。”绅曰:“诺。然于传主行状有择...
李鹏程王永云《文化论》对当前文化的转型提出了些有意义的观点。作者通过回顾和反思历史,对文化结构、结构要素以及它们的功能的论述,有其独到之处。在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模式中,应该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同其他各种文化要素的关系,使文化转型得以协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