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伦至八十年代的湖南出版界,的确是有过一番辉煌的。声誉鹊起的几套卷帙浩繁的丛书的出版,就足以显出他们的胆识、魄力和胸怀。著名老作家萧乾先生,以饱蘸感情的笔,盛赞曾经为湖南出版界立下汗马功劳,且现在宝刀不老,仍在学术、文学上卓有成绩的钟叔河、杨德豫...
李智明《读书》一九九四年第十一期刊登的王跃生先生《俄罗斯需要多少艺术家?》一文,用供求理论阐释了俄罗斯(以及中国)文化艺术界正面临的困境,认为出现这种困境的基本原因在于“科学、文化、艺术的供给超过了此时社会对它的需求”。文章颇有新意,不过,若用胡...
法漠前年夏天回国探亲,读到朋友为我存买的多期前些年的《读书》杂志。其中有在海外享大名的李欧梵先生“狐狸洞书话”数篇。特别是其六,专话欣赏古典音乐的杂志《Gramphone》,引起我的兴趣。早就听说李欧梵先生学问大,英语讲的地道纯熟等等。作为乐迷,...
王前进读文章,先揣摩标题,浏览前几段,此时可估计其内容、思想。然后开始细读后几段。将感觉与估计的一对照,若有果然如此不过尔尔的感觉,即为平淡文章。对臭文章,这是揭露马脚识别面目的最优方法。因为其马脚若露在前面,便跑了聪明和较聪明的读者;若放在后面...
朱怀江袭其拉《逍遥与拯救的对面》(《读书》一九九四年第七期)一文主要从人类价值论的角度出发对逍遥与拯救的价值形态进行了历史叙述,有助于哲学家、艺术家参照周作人之逍遥和海德格尔之拯救的价值走向(即“对面”)来认识和获取生存的本质和意义。但是就逍遥的...
无闻林琴南被认为是反对白话文运动的健将,却很少有人知道远在胡陈诸贤提倡白话之前,林氏就已倡办过白话报。陈与龄《林白水先生传略》云:“杭州太守林迪臣先生耳其名,延之往。……太守幕中,多知名之士,如林琴南、高啸桐梦旦昆季名尤著,皆雅重白水。……琴南倡...
张宏良围绕知识界关于张艺谋电影“后殖民文化”的讨论,《读书》杂志一九九四年第九期发了一篇极有见解的好文章:《老调子还没有唱完》。笔者读后意犹未尽,再补充几点。一、对电影本身离得远一点,可能会使人概观全面,视野开阔,但如果“只计一点,不计其余”,结...
庞朴在我们这颗星球上,好像还没有别一种学说,像中国的儒学这样,在自己出生的故土上,经自己滋养人之手,忽而被高捧入云,忽而又打翻在地,几起几落,时废时兴。这当中,儒学本身,虽也曾与时俱新,基本原则并无大变化;不断变化着的,是品评者及其环境。于是,我...
秦颖汉学典籍在美国愈来愈受社会各阶层瞩目,这一消息使人颇感振奋。近两年连续在《新闻出版报》、《文汇读书周报》、《明报》等报刊上看到了几则报道。遗憾的是这些报道在介绍《周易》译本时,都把目前在英语世界最受欢迎的英译本说成译自法国人卫理贤的法译本。这...
陈四益丁聪“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此诗洒脱清丽,飘逸可喜。因思世问事,往往有相类者。即如人家子女,其人生旅途亦如扁舟一叶。授之舵,授之桨,授之操舟之法,亦已足矣,乃近石虑其碰,临水虑其溺,于是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