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然傻丫:同您说些我读京中报章的过时见闻。台湾作家龙应台带两个稚子来北京度假,有什么收获?“北京印象之一”是《吵架》,登在上海《文汇报》一九九三年十月三十一日第五版,写她从走下飞机就开始的吵架经历,写她的七岁儿子的心灵震撼,不动声色的文字有直入人...
胡希明暑假较闲,正撰写一篇有关“后”什么(post)的短文,翻阅《读书》一九九五年第五期,看到《后来居下》一文,想提几个疑问。1.“我们一九三六年以来的家——温斯罗普街上的住宅”,译为“一九三六年后,我们在温斯罗普街的住宅”较妥。2.“看望”他们...
索萨有一类人,他们注定是要为历史负重的。在他们自己的时代,这一类人是最痛苦的人。他们多半是些有信仰的人,而且“过于”真诚,“过于”忠实于自己的信仰。善引导他们超越历史,接近了真,他们因此与时代格格不入。这一切酿成了他们个人的悲剧,却挽救了历史。由...
纪俊华某日在医院,偶听医师们称看X光片为读片,先是惊愕,继而就有些懵懂的理路生出来:X光片虽不是文字,若识得透片子上的信息,当然也可视为会读了。顺此想开去,的确拓开了读的领域。以后再听到诸如读图、读画之类,也不以为奇了。由此想开去,其实世间无事无...
剑平我们生活在一个商业大潮席卷全球的时代。跨国公司与资本的流通与扩张是史无前例的,而商品化在人类文化与精神领域里的全面渗透也是空前绝后的。今天我们已很难判定哪种文化现象是纯粹民族和本土的,更难以分辨哪一种商品(清凉饮料或汽车)同时又是不是文化现象...
朱新华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期间,与时任社会教育司主事的同事胡梓方多所往还,一九一二年五月十一日、一九一三年三月五日、六月二日、六月十一日以及一九一四年一月二日的日记各有记载。《全集》第十五卷《日记》人物注释“胡梓方……”条云:“胡梓方(一八七七—?)...
西方传播学里,往往称编辑为“守门员”。此说与我们习用的“把关”一语,何其相似乃尔。编辑一大职责便是“把关”,使不适用的稿件难以入围。所谓“不适用”,有时并非不佳,只是不适于此时此地的此刊而已。譬如一篇几万字的学术论文,投诸《读书》,就得“婉退”。...
宏图常峙节,“西门庆热结十弟兄”之老九,小脚色,轮不到他显山露水。然《金瓶梅》第五十六回“西门庆捐金助朋友,常峙节得钞傲妻儿”,却使他着实风光了一回。常属住房特困户,“被房主催逼慌了”。按当时住房标准,“他两口儿,也得一间门面,一间客坐,一间床房...
一默《读书》第十期邵燕样《书蠹与禄蠹》文中说:“读书人爱书而及蠹,四十年代有林楮冠《蠹鱼集》,八十年代有黄裳《银鱼集》,风格不同,书名命意则一。”案:楮冠(无“林”)即黄裳早年曾用的笔名。《蠹鱼集》应为《蠹鱼篇》,“古今丛书之二”,一九四三年十二...
康正果房中书透视对于房中书,国内的学术界向来讳莫如深,只是在高罗佩的《中国古代房内考》中译本出版之后,我们才知道那是一些属于古代养生学的文本。然而,也许正是因为高罗佩对房中书给予了比较温和的评价,原来一直被打入冷宫的此类文本一时间变得神奇起来,于...